中新社香港十二月六日電 臺北消息:臺《工商時報》今天發(fā)表社論指出,臺灣不應僅把大陸看作競爭對手,更應該主動參與大陸經濟發(fā)展,爭取競爭優(yōu)勢。
社論認為,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平均每年以將近百分之九的實質增長率快速成長,人均GDP也由當年的一百五十美元上升到去年的九百六十美元。與此同時,大陸利用廉價、充沛的勞工與土地,生產許多中低價位的產品,一方面創(chuàng)造大量外貿順差,一方面也為自己爭取到“世界制造工廠”的重要地位。
面對大陸的吸引力與壓力,有悲觀保守人士要求減少大陸投資,甚至禁止大陸商品進口,以免島內失業(yè)人口增加。對此,該報社論質疑:經由市場經濟自然運作的力量,可以如此容易地用政策干預來解決嗎?試想,臺灣傳統的勞力密集型產業(yè)繼續(xù)用臺灣昂貴的勞力來生產,這些產品有可能在國際市場與大陸產品競爭嗎?答案是否定的。
社論強調,在發(fā)展臺灣成為臺商或外商的營運中心方面,人員與貨物在兩岸之間充分與自由移動絕對是必要的,因此,開放大陸商品進口與開放兩岸直航也是必要的條件。
社論指出,在目前“三通”不通的情況下,臺灣不僅難以成為臺商的運籌中心,長期來看臺灣經濟甚至可能出現邊緣化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