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非遺)蒙古族呼麥:從一人歌喉聽萬馬奔騰

分享到:
分享到:

(尋味中華|非遺)蒙古族呼麥:從一人歌喉聽萬馬奔騰

2024年11月06日 09:43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6日電 題:蒙古族呼麥:從一人歌喉聽萬馬奔騰

  中新社記者 張瑋

  大幕拉開,昏黃的燈光映照著臺上的古老樂器,馬頭琴、陶布秀爾(蒙古族傳統(tǒng)彈奏樂器)先聲奪人,呼麥、長調等蒙古族音樂技能輪番上場,合聲瞬間席卷整個舞臺,將觀眾“拉”到內蒙古大草原,沉浸式感受萬馬嘶鳴、踏草而過的恢弘。

  從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英雄贊》到改編流行歌曲《孤勇者》,再到獨具草原風情的《安達》等歌曲,內蒙古樂隊“安達組合”帶著以蒙古族音樂為創(chuàng)作基礎的曲目,或加入電子音樂的元素,或以搖滾的形式呈現(xiàn),在熱播綜藝舞臺上頻頻出圈。

  “在這首歌曲中,我們有意識地用傳統(tǒng)樂器來設置表達,但又很搖滾,很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卑策_組合呼麥手、馬頭琴演奏者烏尼談到《江格爾英雄贊》時說,“尤其呼麥讓大家感到新鮮?!?/p>

2024年7月7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安達組合專場演唱會吸引數(shù)萬名觀眾。(呼倫貝爾市官方供圖)

  呼麥又稱喉音唱法、雙聲唱法、多聲唱法或“浩林·潮爾”,是阿爾泰山周圍地區(qū)諸多民族的一種歌唱方式,主要流傳于中國內蒙古、新疆以及蒙古國、俄羅斯部分地區(qū)。

  中國第一代女性呼麥歌手蘇伊拉·塞罕向中新社記者介紹,呼麥需要演唱者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來同時發(fā)音,至少要能發(fā)出一高一低兩個聲部,二者高低之間甚至能達到六個八度的距離。

  “是自然創(chuàng)造了呼麥。”蘇伊拉·塞罕說。

  呼麥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獵和游牧中虔誠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與自然、宇宙溝通、相處的重要途徑。

  2009年,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19年9月23日,上海,蘇伊拉·塞罕在“天地世界音樂節(jié)”進行呼麥專場演出。(內蒙古藝術劇院官方供圖)

  民間有言:蒙古族音樂有三寶,呼麥、馬頭琴、長調。在實際表演中,這三者也常常結合呈現(xiàn),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細膩的音樂觸感。

  在安達組合的熱曲中,馬頭琴悠揚地勾勒著整首樂曲的調子,充滿磁震感和張力的呼麥聲則壓著節(jié)奏,一下下踩在琴聲的旋律上。有聽者形容:力量、遼闊,是對曲子最簡明的兩個形容詞。草原的風和黑駿馬的嘶鳴隨著音樂撲面而來。

  “在學呼麥之前,我們不張口,只演奏。”烏尼說,他將民族樂器和呼麥想成一個整體。如當馬頭琴和呼麥兩者結合之后,氛圍感極強,整個音樂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廣闊的草原上玩耍,圍坐在火邊,自由地唱歌。

9月1日,內蒙古興安盟,楊田虎在突泉縣下鄉(xiāng)演出中演唱呼麥。 (突泉縣官方供圖)

  隨著時代發(fā)展,呼麥與內蒙古特有的音樂生態(tài)相結合,走進了民眾生活,成為當代蒙古族最重要的音樂內容之一。

  楊田虎是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烏蘭牧騎的呼麥手,每年他有百余場演出走進鄉(xiāng)野草原。他告訴記者,這么多年,只要他拉響馬頭琴、唱起呼麥,觀眾就會安靜下來享受音樂,時而號角齊鳴、時而風吹草鳴、時而牛羊歡叫……無論在舞臺上或是在曠野中,呼麥的穿透力壯闊激蕩。

  “蒙古族音樂有著與生俱來的自然性。”內蒙古呼麥協(xié)會會長麥拉蘇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生長在遼闊的草原上,聲音就會和天地、草原對話,生活場景就會自然而然地融入歌聲里?!?/p>

  麥拉蘇說,呼麥喚起了人們對共同起源“原始自我”的想象,引發(fā)了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心靈共鳴?!拔覀円诖?,運用它的優(yōu)勢去改編,讓它變得更入耳,讓更多人去喜愛。”(完)

【編輯:劉歡】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