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梧:要在文明的長河中去理解中國

分享到:
分享到:

張梧:要在文明的長河中去理解中國

2023年09月27日 21:4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wǎng)山東曲阜9月27日電 “如果說文明是有差異的,那么這種差異是否必然會導致對抗?能否找到一種‘和而不同’的模式?我想都可以在中華文明當中去找到答案?!北本┐髮W哲學系助理教授、系主任助理、中國人學學會秘書長張梧27日表示。

  9月27日,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wǎng)承辦,中國新聞社山東分社、東西問智庫協(xié)辦的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東西問·中外對話”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行。在青年圓桌對話環(huán)節(jié),張梧就“如何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跨越地緣政治利益鴻溝”這一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梁犇 攝
  中新社記者梁犇 攝

  張梧認為,文明之間彼此存在誤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大家真正去了解中華文明,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其實中國并沒有像西方地緣政治這樣的視角,去尋求零和博弈、彼此對立,我們的文明會給世界提供另一種選項。”

  在張梧看來,讀懂中國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一定要在文明的長河當中去理解中國。他指出,儒家文明具有深刻的地理依賴性。對一個浸潤在儒家傳統(tǒng)的中國人而言,其人生意義的基本結(jié)構(gòu)可以歸結(jié)為“家在哪里,我就在哪里”,這區(qū)別于世界上很多地方“我在哪里,主就在哪里”的世界觀?!八詫τ谥袊藖碚f,我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去扎根自己的土地,去建設好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去垂涎別人的土地,去挑起地緣政治上的沖突。”

  張梧認為,中華文明不需要在諸多實體當中再增加一個實體,而是可以在不同文明實體當中去增加一個平臺,一種關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而達到文明彼此之間和諧共存的狀態(tài)。這是儒家思想可以提供給世界的,處理文明之間關系的非常有啟發(fā)的洞見。

圖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系主任助理、中國人學學會秘書長張梧。 梁犇 攝

  未來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尤其是現(xiàn)存的文化差異,地緣政治上的短期沖突,未來會趨同還是會變得更加不同?張梧持樂觀態(tài)度。在他看來,青年人是未來文明交流互鑒的希望所在。各國青年之間的共性遠遠大于他們的差異性,而西方的青年也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出對于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好奇、探究和尊重,閃爍著求知的目光來了解中國、讀懂中國。

  談及青年應該如何為東西方文明交流做貢獻時,張梧表示,首先要相信青年,而不是去規(guī)定青年。要允許青年去探索,期待他們能帶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我覺得《論語》開篇的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恰恰就是青年的心態(tài),而且既有對于青年的肯定,也包含著對于青年的告誡?!睆埼嗾f。

  張梧進一步解釋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青年人要保持學習、開放的態(tài)度,拒絕說教,要看到這個世界上其他文明中值得我們?nèi)W習、思考和借鑒的地方,戒除無知與狂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待遠方的朋友要開放、包容、接納,而不是在信息繭房里去對待他者。最重要的是要把別人真正當成朋友,允許朋友去做他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允許別人去做自己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智慧。

  他認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今天的青年來說是最重要的。不因為別人的誤解而惱羞成怒,才是真正的自信?!斑@也對今天的青年提出了一種告誡,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文明,歡迎別人來了解我們的文明,很多的誤解終將會消除?!?完)

【編輯:王祎】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