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無論主流媒體,還是海外媒體,對海外華人社會的報道大多是負面的,好的東西報道的幾乎很少,華人不是被偷就是被搶,不一而足。
媒體中有關海外華人的負面報道是否都是無中生有呢?恐怕也不能這么說,必定有其合理的成分。更確切的說法是,媒體往往把負面的東西放大了給人看,卻忽略了更為全面更為真實的一面。當然,我們在指責一些媒體有失客觀公正的同時,旅居海外的華人也應自強自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樹立華人的正面形象。
在此,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為例,作一探討。今年美國最流行的詞匯莫過于“瘋狂主婦”了。去年,該劇一舉奪得第57屆艾美獎中的15項提名,并在“金球獎”中大獲全勝。然而,和《瘋狂主婦》在美國熱火朝天的收視景象相反,這部系列劇推出第二季后,卻意外受到了美國華人觀眾的冷遇。
《瘋狂主婦》第二季之所以引起華人的反感,使他們拒絕收看,還在于劇中令華人尷尬又失望的華人角色。其實,華人在海外影視劇中的形象一直比較負面。時至今日,盡管旅居海外的中國人日益增多,影視作品中的中國元素不斷擴大,但銀幕上的華人形象變化并不大,他們大多從事低層次的工作,性格特征往往是負面的,缺點更是被夸大。也難怪,海外華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罷看”,以此來抗議該劇對華人形象的損害與扭曲。
政治層面上,在歐洲,華人一直被當地社會看成是“經濟上的強者”和“政治上的侏儒”。
一直以來,移居海外的華人都有著在經濟、事業(yè)上積極進取的共性,但他們往往對居住國的政治以及社會事務不大關心,較少參與,于是被戲稱為“政治上的侏儒”。
“以前,歐洲華人對居住國的政治以及社會事務較少參與,參選率微乎其微。使得政治層面缺乏華人的聲音,華人的權益無法獲得有效的保障和維護!钡聡囊晃恢麅S領曾告訴記者,由于缺乏華人聲音,歐洲曾熱炒子虛烏有的“中國留學生間諜案”,有政客提出了一些不利于華人的內部議案,使中國人在留學、就業(yè)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難想象,當幾乎所有的華人缺乏參政意識時,當越來越多的華人缺席重大活動或慶典時,我們自然很難期望別人給予我們全面的理解與中肯的評價。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這種狀況正在悄悄改變,歐洲媒體評論說,華人正在當地社會“全面崛起”,成為一股強大的生力軍。華人參政的熱情逐漸高漲,不僅體現在從政人數逐年增多,也體現在參政意識的加強、參選人數的增多、選舉參與熱情的提高等方面。同時,一些以鼓勵華人積極參政議政為宗旨的專業(yè)華人選舉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萌發(fā)。世界不少地方都不斷傳來華人積極參政的消息,可以說,華人參政已進入歷史新階段,這種政治影響力已滲透至各個政治層面。
當然,所有上述所謂對華人的評價,可以說大都出于某種定型或原型偏見,事實上,無論從人種的角度、地理分布的角度、地區(qū)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其它社會政治的角度,都很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模式來評價華人。個體不能代表群體,現象不必然等同于本質。
筆者比較認同這樣一種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不應是一概而論,例如:中國大陸北方人和南方人、漢族人與少數民族的人,或在體質特征上,或在思維和行為特征上,都有著相當的差異。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別人對我們有誤解,我們就應該通過自己的行動去糾正這些歧視和偏見。
針對部分媒體刻意突出華人的負面形象的做法,不能不讓人對和諧世界的建設充滿擔心,這樣做直接的后果是,外國人無法全面了解真實的中國和中國人。
其實,海外華人社會有很多好的值得宣傳的。美國人就常常把華人一類的亞裔看作“模范族裔”,歐洲民族對勤勞勇敢的華夏民族也并不陌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華人來到海外,呈現出一種更加多元的狀態(tài),此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訪問過中國,因而對華人也有了更為立體和多角度的觀察,這一切都會使人們對華人的定型偏見有所改觀。
海外華人形象的改觀,不能依賴任何人,關鍵還是要靠華人自身,當然,這中間海外華文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的宣傳作用不容忽視。
媒體應走出負面報道海外華人的誤區(qū)。海外華文媒體應致力于搭建全球華人的話語平臺和全球華語媒體的展示平臺,就海外華人關心的問題為海外華人答疑解惑,滿足海外華人的需求,傳遞海外華人的心聲,并以此來宣傳華人、服務華人、凝聚華人、鼓舞華人,團結更多的海外華人及華語媒體,傳播華人正面、積極、主流的聲音。
尤為重要的是,海外華人應加強與當地政府、特別是主流媒體等強力部門的聯系,積極融入當地社會,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關心社會公益,做好回饋當地社會和慈善工作,為中國僑民樹立良好形象。(來源:意大利《歐華聯合時報》;作者:博源 郭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