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博會推動中國—東盟來往愈密 民心更近

分享到:
分享到:

東博會推動中國—東盟來往愈密 民心更近

2024年09月21日 17: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南寧9月21日電(黃令妍)2024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多年來,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平臺,雙方在教育、文化、健康等人文領域交流合作不斷走深走實。中國—東盟音樂周、中國—東盟電視周、中國—東盟旅游展等東博會框架下的活動,已成為密切雙邊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9月19日,航拍東博會舉辦地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陳冠言 攝

  教育交流“結碩果”

  劉清美是柳州職業(yè)技術大學印尼籍留學生,目前在中國學習鐵道技術。留學一年多來,劉清美經常在社交媒體分享在中國的點點滴滴?!爸袊洕?、科技發(fā)展迅速,尤其是鐵道技術世界一流,很多印尼學生樂意來到中國、來到廣西學習?!眲⑶迕勒f。

  近年來,在東博會等開放平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東盟學生選擇“留學中國”。

  廣西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的老撾留學生喬月瑩就讀于作物生產技術專業(yè)。農業(yè)是老撾的經濟支柱,由于自然災害頻發(fā)、基礎設施不完善和農業(yè)技術落后等問題,老撾部分地區(qū)的糧食生產尚未實現自給自足。今年剛畢業(yè)的她打算留在中國繼續(xù)深造,未來把中國先進的農業(yè)技術帶回老撾。

  不久前,喬月瑩參加2024中國(廣西)—東盟青年手拉手活動,作為“廣西故事講述官”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老中兩國的農業(yè)交流和合作盡一份力?!?/p>

  在東博會的推動下,目前中國已與東盟職業(yè)院校開展了至少70個學生聯合培養(yǎng)項目和2個教師聯合培養(yǎng)項目,創(chuàng)辦8個職業(yè)教育論壇,組成19個職業(yè)教育聯盟。2023年底,首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中國—印度尼西亞智能運載裝備現代工匠學院在印尼雅加達國立理工學院掛牌;中國—馬來西亞鐵路現代工匠學院在馬來西亞關丹市揭牌,將服務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發(fā)展等需要,為當地培養(yǎng)鐵路人才。

  文化互鑒“連民心”

  中國譯制的《山海情》《瑯琊榜》等優(yōu)秀視聽作品在東盟國家廣受歡迎,從東盟引進的影片以及雙方合作的節(jié)目、欄目也為中國觀眾帶來了別樣的視聽享受。

  今年9月10日,由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越南通信傳媒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東盟視聽周在廣西南寧開幕。視聽周也是東博會框架下重要的人文交流品牌活動。

  越南通信傳媒部副部長阮青林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本屆視聽周為推動區(qū)域內媒體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凸顯了媒體在跨越鴻溝、互信互通、國際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深遠影響。越南將通過視聽合作深化與中國的關系,強化民心相通紐帶。

  在今年的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上,東盟多國藝術家?guī)砹嗽侥铣皠?、泰國孔劇等精彩演出。越南手工藤編工藝品、緬甸漆器制作技藝、柬埔寨絲綢紡織技藝,中國贛南客家擂茶、西湖綢傘、雕花蜜餞……來自東盟國家和國內各地的非遺美食、手工藝品進駐非遺大集市,人氣高漲。

  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等活動,每年均邀請包含東盟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藝術人才參與文化交流項目。

9月10日晚,第六屆中國—東盟視聽周在廣西南寧開幕。圖為中國東盟歌手“云合唱”。陳冠言 攝

  說走就走“增友誼”

  近年來,在廣西桂林舉辦的東博會旅游展加速復蘇中國—東盟旅游線下交流,增進文化和旅游互聯互通。東博會“魅力之城”展區(qū),讓民眾“一站式”了解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風土人情。

  地處中越邊境的廣西東興市,是中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與越南芒街市一河之隔,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邊關風情使東興市成為中越旅客暑期跨境游的熱門選擇?!斑@幾年東興的旅游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通關也越來越便捷。假期很多越南家長也喜歡帶孩子來中國旅游?!必撠熆缇扯掏韭糜螆F的越南籍導游阮氏荷說。

  我國過境免簽政策正不斷優(yōu)化,自今年3月1日中泰互免簽證協(xié)定生效以來,中國游客訪泰熱度持續(xù)攀升,助力泰國旅游業(yè)煥發(fā)生機與活力。文化游、民俗游等新興中國旅游產品也受到越來越多泰國游客關注。

  東博會秘書處秘書長韋朝暉表示,東博會將創(chuàng)新舉辦中國—東盟青年領軍者成長計劃等活動,持續(xù)深化雙方人才培訓、智庫媒體等方面的人文交流,為推進區(qū)域一體化凝聚更大合力、注入持續(xù)動力。(完)

【編輯:田博群】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