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2002年12月11日星期三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廣告服務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滾動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高法證券民事侵權案司法解釋有望在近期出臺

2002年12月11日 10:00

  中新網12月12日電 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消息稱,有關審理證券民事侵權案件的司法解釋已草擬完畢,并將于近期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討論。一旦獲通過,即可對外公布,并指導法院的相關審判實踐。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該司法解釋獲通過并公布的時間,極有可能是在本年度余下的數周內。

  據了解,即將出臺的司法解釋主要對訴訟參與人的確定、損害后果與侵權行為因果關系的認定、賠償的范圍以及損失的計算方法等進行了規(guī)定。而這樣一些實體性并能實際運用于相關案件的受理、審理、判決等審判實踐的內容,正是最高法院年初出臺的《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侵權糾紛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所沒能涉及的。一旦司法解釋出臺,法院審理證券民事侵權案件可依據的法律體系即告完備。屆時,該司法解釋將與年初出臺的通知以及已經生效的其他法律一起,構筑起一道保護證券市場投資者權益、追究虛假陳述者責任的法律屏障。

  確定證券民事侵權案件的參與人,特別是原、被告,是法院受理此類案件的前提。據了解,在即將出臺的司法解釋中,凡符合最高法院年初發(fā)布的通知中規(guī)定條件的投資人,均可成為原告,但只有其投資損失與虛假陳述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原告,才可能最終勝訴。而案件的被告則相對復雜,既可以是發(fā)行人、發(fā)起人等股票的發(fā)行主體,也可以是會計師事務所、主承銷商等中介機構,還可以是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甚至新聞媒體的有關人員也可能成為被告。

  如何確定證券民事侵權案件中應賠償損失的范圍,以及如何確定損失的計算方法,一直是法院迄今難以真正審理該類案件的重要原因。據了解,在即將出臺的司法解釋中,股款及銀行同期利息、因虛假陳述實際發(fā)生的損失等,可能成為在證券發(fā)行及交易市場中,虛假陳述人應賠償的損失。

  盡管記者從有關方面難以獲得關于損失的具體計算方式,但計算時的基本原則卻已經明了,即虛假陳述行為人只應對其虛假陳述致使投資人所發(fā)生的損失負賠償責任。

  另外,如何認定損害后果與侵權行為之間確有因果關系,也將是該司法解釋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將是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據以判定侵權行為構成后,侵權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侵權人應當獲得損害賠償的關鍵。(薛莉)


 
編輯:張明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廣告服務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