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2001年10月09日 星期二

中新網(wǎng)廣告



中新專著>名勝篇>關(guān)山勝跡

二閘的野趣



  舊京覽勝之處不勝枚舉,姑不論皇家園林或廟宇梵宮,單說三閘一帶的野趣,便足以令人陶醉。

  位于東便門外的二閘,為惠通河節(jié)制水流之地,名曰慶豐閘,俗稱二閘。此地于清末民初極為繁盛,每屆夏日,都人爭先來此賞覽野景。凡游二閘者,大家喜歡雇用鄉(xiāng)下人的小毛驢兒,從崇文門出發(fā),沿護(hù)城河兩岸,于柳蔭下緩緩行至東便門。一路上,但見河堤小草綠得發(fā)藍(lán),露珠也分外晶瑩圓潤;耳邊飄蕩著枝頭的蟬唱與水濱的蛙鳴。

  以驢代步,款款行三里土路,突出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座久經(jīng)風(fēng)雨侵蝕的古樸城樓——東便門。橫跨于城門南面惠通河上的三孔青石橋,既是腳驢的終點,又是二閘風(fēng)景區(qū)的起點。俯視橋東河面,輕棹瓜艇與高蓬畫舫在等待游人,少則四角,多則大洋一元,即可買之竟日,到處流連。

  蓊郁的古柳與老槐參差錯落,斑駁搖曳的樹影掩映著一葉葉扁舟,霧靄蒼茫,宛若幻境。而潺潺的水聲,舟人的互答,岸邊鼓姬的清歌,以及從石橋附近蟠桃宮里傳出的縹緲的磐聲,交互應(yīng)和著,則使人覺得確乎置身于充滿生機(jī)的人間樂土。

  粼粼碧波中,與泛舟者爭渡的,是一條條以出售鮮藕、菱角為業(yè)的小商船。船主人大都為二、三十歲少婦,雖非濃拖粉黛的麗姝,倒也眉清目秀,滿頭青絲,緊身的大襟花布小褂兒,高高挽起的褲角,自然、和諧而獨具風(fēng)韻。這些漕標(biāo)(清代定綠營兵制,漕運(yùn)總督所統(tǒng)的部隊為漕標(biāo))兵丁的后裔,個個深諳水性,極善撐船。她們一旦聽見主顧呼叫,便箭一般飛向客船跟前,斜探著身子,將雪白的藕節(jié)兒與青黃的菱角遞過來。游人于舟中購而食之,不僅清熱去暑,而且饒有詩情畫意。

  撩衣登岸,步入蘆席搭起的酒肆茶寮中,喝上二兩燒酒或是一壺釅茶,再吃碗炸豆腐和幾個茶雞蛋,亦頗饒逸致。

  昔日泛舟于二閘者,無不放流而東,深入險遠(yuǎn)之地,以擷取更多的野趣。

  從東便門石拱橋下東行二里許,即是惠通河與內(nèi)城護(hù)城河交匯處,早在元代時就形成了一個煙波浩淼的水塘。塘中蘆葦叢碧嫋嫋,傍岸皆系大戶園林,濃蔭如蓋。船行此處,與蘆葦相擦,沙沙作響,驚起一對對翠鳥,撲棱棱飛向塘的另一邊。蛙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不知是傳遞遇險信號,還是用歌唱歡迎游人光臨。色如翡翠或紅寶石般的蜻蜒總在離船不遠(yuǎn)的水面上徘徊,可望而不可及。

  穿過葦塘,漸聞水聲,舟人即告之曰“前即二閘矣”。水聲漸急,舟行漸緩,在距閘口五六丈處靠岸,以睹二閘之凜然氣勢。憑欄俯瞰,閘波翻滾如狂飆卷起千堆雪,珠沫橫溢,如寒星激進(jìn),似銀蛇浮躥其中,因其寒氣襲人且令人毛骨悚然,故不可逗留太久。

  在閘口以里七八丈遠(yuǎn)的地方,有明遺物老榆樹一株,曲枝古拙,蒼勁瀟灑。此即為二閘幼童戲水以求游人賞賚之處。二閘之幼童,皆為船戶之子,大者十一二,小者五七齡,皆裸小體,渾身皮膚久曝而呈絳紫色,因其善為游人潛水撈物,故有“水鬼”或“水蝦子”之稱號。

  游人為試幼童之水性,紛紛將茶碗兒、銅元乃至身上佩帶的飾物投進(jìn)數(shù)仞深的急流中。幼童遂緣老榆而上,凌空連翻幾個筋斗,似蛟龍一般扎入水中。俄頃,即口銜其物浮出水面,樂似鸕鶿得魚而喜,待將所撈之物交付其主,遂在一番嘉許聲中接過足以吃頓的賞錢。

  昔年,舊歷六月初一至十五,二閘游人紛集,各報之新聞記者亦陸續(xù)前往采風(fēng)。由于都人游興的臨時轉(zhuǎn)移,致使東西兩廟(即隆福寺與護(hù)國寺)及天橋等地黯然失色。于是,那些色藝雙全的落子館鼓姬以及唱梆子和蹦蹦戲的男女藝人均在二閘搭起野臺子,大殿其歌喉。有閑階級趨之若鶩,征歌點曲,一擲千金。


滾動新聞-新聞大觀-中新圖片-中新財經(jīng)-中新專稿-圖文專稿-中新影視-中新出版-中新電訊-中新專著-中新英才


主編信箱

新聞標(biāo)題檢索: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