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xiàn)在還保存著一個白銅墨盒子,三寸見方;一對鎮(zhèn)尺,五寸長,一寸闊。墨盒上刻的是一枝山茶花,花枝上立著一個縮頸的鳥,而且是正面的(畫家多避免畫正面鳥,因為任何鳥在正面,一畫就很難看,易成怪狀)。邊上題著一首詩:“壓斷千層立,山茶一枝栽,自時寒鳥舞,猶向雪中來!笔鹈懊8浮薄煞芥(zhèn)尺并在一起,是一幅山水軸子:一條漁船,一個漁翁,遠遠的一角山,近處是一叢江邊的蘆花,上面蠅頭小楷,刻了一首柳宗元的絕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笨钍稹昂 薄_@兩樣東西看上去不起眼,實際現(xiàn)在是很難得的了。這是地地道道琉璃廠同古堂的,是琉璃廠刻銅世家張樾臣的作品,距今足足有半個世紀以上。
在當年的北京,一個銅墨盒子,一對銅鎮(zhèn)尺,刻得再好,也不足奇,因為那時這類東西很多。但時過境遷,現(xiàn)在已很難見到,也很少有人懂了;而一眼就能認出張樾臣刻工的人,就更少了。
銅墨盒的歷史說起來并不很長。清代科舉殿度時,最講究寫墨卷,墨色要黑、要亮、要滑潤,用硯臺磨墨費時而不易磨好,于是便有人發(fā)明了墨盒子:用個銅盒子,盒蓋里面有塊石片,可以掭筆。盒中放點絲棉,注入一些磨好的墨汁,放進考籃,帶進場中,用起來十分方便。據(jù)《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墨盒最早創(chuàng)始在道光年間,到了同治、光緒之后,才盛行起來。蓋上開始時刻字,光緒時最著名的陳寅生,能在盒蓋上刻芝麻粒大小的楷書,二三寸見方的盒蓋,能刻一篇《蘭亭序》。三四十年代在北京還經(jīng)?吹竭@種銅墨盒,現(xiàn)在可能還有人收藏著這種刻滿小字的墨盒吧。
繼刻字之后,又有人在墨盒蓋上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都是把名家的書稿縮小了刻在盒蓋上。這種藝術,在光緒前后的五六十年中最為流行。其中張樾臣的作品,日子精美的,不但北京,而且流行到全國各地以及日本、歐美等地。
近人所著《北京繁昌記》云:“北京之墨盒兒,與江西南昌之象眼竹細工,及湖南之刺繡,為中國之三大名物。而最優(yōu)之墨盒兒,其價值尚不過5元。及鏨刻發(fā)達,名人刻者甚多,例如寅生所刻者,至今日之墨盒兒,遂為北京名物之一。琉璃廠、勸業(yè)場等處,墨盒兒店,比比皆是!备鶕(jù)這段記載,可以想見當年北京墨盒的盛行了。
幾十年前,學生的作文還必須用毛筆寫小楷,因而這種墨盒是每個學生必備的。在三、四十年代,學生考試成績好,或者參加運動會成績好,以及其它比賽的前幾名,常可得到銅墨盒,銅鎮(zhèn)尺等獎品。
《魯迅日記》中有到琉璃廠同古堂買墨盒、銅尺贈送三弟的記載,同古堂就是刻銅名家張樾臣的鋪子。
張樾臣刻銅墨盒、銅鎮(zhèn)尺,是在陳寅生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陳只刻陰文小楷,而張則變幻刀法,把刻竹的刀法,運用到刻銅上,仿刻竹中的“沙地留青”刀法,刻出陽文花卉,極為生動古雅。一些著名畫家如早期的姚茫父、陳師曾、王夢白、齊白石,后來的吳鏡汀、陳半丁、江寒汀、王雪濤等人,都給他畫稿,供他刻墨盒子、鎮(zhèn)尺用。我曾見過他刻的一對特大鎮(zhèn)尺,上刻王雪濤先生畫的荷花小鳥、柳樹鳴蟬,用陰陽兩種刀法,極為神似。張樾臣是河北新河縣人,除墨盒而外,圖章也刻得好,印有《士一居印存》。其子少丞,幼丞,也能傳其技藝。
(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