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四大徽班”進京二百周年。內(nèi)地和本港都舉行了紀念活動。對“四大徽班”何以如此重視?此無他,沒有“四大徽班”進京即無京劇之故也。
“四大徽班”進京是指乾隆55年(1790年),來自安徽的徽班: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到北京獻藝,并同來自湖北的“漢調(diào)”藝人合作演出。在不斷的同臺演出中,逐步以徽調(diào)的“二簧”和漢調(diào)的“西皮”為基調(diào),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戲曲的曲調(diào)、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戲種--京劇。
進京最早的徽班是三慶班。它最擅長演出《三國志》等連臺本戲。著名演員有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譚鑫培、何桂山等。班主是程長庚。四喜班主要演員有張二奎、梅巧玲(梅蘭芳的祖父)、時小福、劉趕三、楊鳴玉、孫菊仙等。春臺班則有余三勝、汪桂芬、俞潤仙等。和春班主演有王洪貴等。
到了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已臻于成熟,藝術(shù)上也日益精純,有些演員常被召入清宮給慈禧太后演戲,被稱為“內(nèi)廷供奉”。
在京劇的形成過程中,三慶班主程長庚是厥功殊偉的人物。程氏名椿、字玉山、安徽潛山人。同治五六年時他譽滿京華,被視為京劇奠基的柱石,人稱“程大老板”。另一與程長庚齊名的藝人則為春臺班的余三勝(名須生余叔巖的祖父),湖北羅田人。對須生的唱腔有所創(chuàng)新。他的學生譚鑫培步其后塵并發(fā)揚光大之,集京劇須生藝術(shù)之大成,終成一代宗師。
盧勝奎是由票友下海的,又名盧臺子,江西人。他文學根基很好,善于編寫劇本,曾編有“三國”戲,從《馬跳檀溪》到《取南郡》共四十余折。楊月樓則是一位身兼文武老生的演員,尤以演猴戲(如《安天會》等)著名,被稱為“楊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