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bnewpower.cn  

源遠流長的中國繡

文.曲歌 圖.曹凱

  中華民族是一個將各種精湛手藝都能發(fā)揚光大的群體,連一針一線翻飛地游走也成了一門藝術,并在不覺中銘刻進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家境再平凡的人家也難保不會在箱底翻出一方繡了金魚芙蓉的帕子。中國繡已有了4000年。無論是宮廷繡的富麗堂皇,民間繡的雅拙有趣,文人繡的書卷之氣,還是閨閣繡的凝思俱情,講述的都不僅僅是繡面本身。

錦繡年華

蜀繡仕女游春圖

  《詩經》中已有「素衣朱繡」、「袞衣繡裳」之句。刺繡在中國已有4000年。

  刺繡最早出現時只是用于裝飾衣裳服飾。春秋始有「衣必文繡」風尚,戰(zhàn)國時圖案更為復雜,有龍、鳳、虎和三頭鳥,輔以枝蔓、草葉、花卉和幾何紋。漢代開始有了宮廷刺繡,紋飾主題多為波壯之云紋、飛翔之鳳鳥、奔馳之猛獸、層疊之群山,底本為綢。唐代,刺繡在服裝上和彩繪、金銀線繡、珠繡相結合,使服飾華美燦爛,一應大唐奢華之風,題材多為折枝花卉,除了繡衣,還有繡被、帳帷和佛像。著繡衣者也從帝后、官吏、貴婦發(fā)展到民間,尤以民間歌舞女子追風為甚。

  宋代,刺繡技藝發(fā)展極至,而織繡工藝此時進入了最大的轉折,除作為衣著裝飾實用品外,還出現了純觀賞性藝術繡作。刺繡和緙絲都深受當時畫院派繪畫影響,以名人書畫為稿本,力求模仿書畫氣韻,特別是工筆花鳥畫對刺繡影響尤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設「文繡院」,集南北藝人,大制畫繡。

  元代織繡水平略有回落,其用線稍粗,落針不密,不復如宋繡之精工細作,到底沒有漢人的細膩婉轉。其時繡品的顯著特點是大量運用金銀線,富麗堂皇,珠繡成為元代主要繡品。

  明代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許多織繡生產管理機構,并形成以江南為中心、全國普遍生產的形勢。絲織物品種相當豐富,緞織物成為最流行的品種,有暗花緞、織金緞、閃緞等,蜀錦、潞綢、漳絨、粵緞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明代刺繡之用色線種類超過宋代,故繡面漸趨華麗。官營繡作專門繡制帝后御用袍服,裝飾品及神像。朝廷中帝王后妃龍鳳繞身,公候、駙馬則繡以麒麟,其它文武官朝服上補子的紋樣也有嚴格的等級定制,以其服飾繡紋一眼可知其身份等級,但又比現在的軍銜肩章趣味含蓄得多。地方刺繡中北方魯繡和南方顧繡異軍突起,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風格的流派。刺繡已不僅僅是閨中女眷消磨時日陶冶性情的女紅,而開始成為商品在各地流通。

獅型圍嘴

  清代織繡以江南的南京、蘇州、杭州為中心,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體系,宮廷和地方并行發(fā)展。宮廷刺繡由皇宮如意館畫工設計圖案和色彩,發(fā)交江南三織造所屬繡作生產,傘扇旗幛、華蓋信幡無所不繡,各種刺繡的扇子更是蔚為壯觀。地方刺繡普遍發(fā)展,品種主要有門、帳幔、桌衣床幃、枕套被面、巾帽鞋面、荷包香囊等。許多城市出現了專業(yè)繡坊、刺繡行會,生產逐漸商品化,并出口到日本、南洋,以至歐美。此間形成的地方體系中以蘇繡、湘繡、粵繡、蜀繡最富盛名,稱「四大名繡」。

四大名繡

  蘇繡以蘇州、松江一帶為中心,多以寫生花鳥畫為題材,以國畫稿作繡本,以精細雅潔著名。小品配色高雅清淡,花紋一般留水路,繡面稍突起。蘇繡原料是色澤艷麗、輕軟滑爽的蘇州絲綢,蘇州花線有100多色,每色可分70多檔色階,使得蘇繡精美細致。在江南,采辦纖細如毫的繡針、彎頭繡花剪刀、竹木繡繃架都是十分便利的。

  宋代由于宋徽宗的倡導,繪畫、刺繡都相當繁榮,宮廷在蘇州專設了繡局,蘇州城也有了繡線巷、錦繡坊、繡花弄等處。蘇繡始于繡衣,畫繡也始于蘇繡。清蘇繡甚發(fā)達,最盛時有繡莊150家,繡工4萬人,被稱為「繡市」,北京專辦宮貨的繡莊「廣源京莊」在蘇州設廣源分莊。蘇繡出現了許多日用品,如被面、枕套、帳沿、靠墊、香袋、首飾盒、針扎、肚兜、云肩、荷包及各類繡衣、繡鞋、繡帽,其應用范圍之廣為四大名繡之最。從蘇州虎丘塔內發(fā)現的唐代刺繡經袱是目前最早的蘇繡品。

  湘繡以湖南長沙、寧鄉(xiāng)等地為中心。湘繡比較寫實,善于借鑒國畫長處又不拘泥于此,線條準確,層次分明,構圖優(yōu)美豪放,繡技靈活,劈絲細而勝發(fā)。花鳥山水條屏是湘繡的傳統產品,最擅長繡絨面紋,真實生動,又稱「羊毛絨繡」,尤以繡獅虎貓形象為真。目前發(fā)現最早的湘繡實物是從長沙楚墓出土的公元前5世紀的繡品,細密的絲綃上用連環(huán)針繡著龍鳳圖案。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文物中發(fā)現了40件繡衣和一幅內棺外裝飾用鋪絨繡錦,均為早期湘繡精品。清光緒24年,湖南優(yōu)秀繡匠湖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市開設「吳彩霞繡坊」,由于作品精良,流傳到各地,湘繡從此聞名全國。

  粵繡包括以廣州及其鄰近的南海、番禺、順得等縣的廣繡和潮州的潮繡。其繡品用色濃艷過蘇繡,且多注重光影變化,布局滿,圖案茂繁,場面熱烈。粵繡題材非常典型,為雜花百鳥,如百鳥朝鳳、三羊開泰、杏林春燕、孔雀開屏等。婦女衣袖、裙面多作滿地折技花,鋪絨極薄,平貼綢面,花卉間留有水路,有時摻入金線,空隙少,即有也以山水草地樹根補充;浝C還創(chuàng)造性地用孔雀毛織成線縷,繡出的衣飾物品金翠閃爍。主要品種除了掛屏、鏡屏外,大多為被面、披肩、睡衣、繡鞋、戲服等。粵繡在民間流傳很廣,由于地勢便利,明清時通過廣州的洋行大量出口。

  蜀繡主產成都,吸取顧繡的長處,構圖簡練、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多生產彩帳、繡屏等生活日用品,尤以蜀繡龍鳳軟緞被面最著名,芙蓉、鯉魚、公雞、雞冠花為蜀繡傳統題材,最多的是鯉魚,分別配置水草、睡蓮、楓葉、荷塘、桃花、梅竹等構成各種鯉魚繡屏。

  白緞地平針繡[喜報三元],甘蕭慶陽。護耳又叫耳套、耳衣或暖耳。只有中國西北地區(qū)流行。

  講到中國名繡,不得不提到上海顧繡。顧繡雖不是「四大」之一,其名望卻有過之而不無及。明嘉靖年間,顧名儒與顧名世弟兄在上海露香園筑園娛老。顧氏文酒之余,間教家人刺繡,窮極精巧,人稱露香園顧繡。顧氏舉家工繡擅畫,名世次孫顧壽潛尤能書畫,師從董其昌,其妻韓希孟精通六法,工畫花卉,更擅刺繡,均以宋元名畫為稿,所繡鳥獸出神入化,花卉臨風欲動,世稱「韓緩繡」,也稱畫繡,一時名振江南。顧繡是在蘇繡技藝上發(fā)展而來,蘇繡反過來借其長處進行改良,到了清代也有了新的飛躍。后顧氏家道中落,其后人或授徒開班,或傳售家藏,顧繡廣泛傳到坊間。后人模仿顧氏風格所作繡品也稱顧繡,然終究不可與前人相比。

繡品收藏

  中國人有珍藏布匹衣物之習慣,多數人家都有壓箱底的織繡衣料,由母傳女,代代相傳,百年舊物仍平整如新。一些被鄭重收藏,但始終未被使用的織繡,到了后世便成了博物館和私人藏家之藏品。

  書畫繡的出現使刺繡真正成為典藏品。入清以后,清皇室成為織繡最大的收藏者。晚清民國期間,來華的外國人大量收購中國古代織繡品和舊服飾用品,使中國古玩商人醒悟到其作為藏品或商品的巨大潛力。

  收藏織繡最有名的是北洋軍閥時期曾叱吒風云的政界人士朱啟鈐,其宅的舊有堂號「存素堂」中,珍存了朱先生半個多世紀的收藏品。朱先生曾任北洋政府內務部長、營造學社社長,撰有《存素堂錄》、《絲繡筆記》等專著。30年代,朱把織繡藏品以20萬元賣給了張學良,藏于當時奉天博物館,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宋明織繡精品,幾乎件件都曾為朱氏所藏。

  傳統刺繡日用品有服裝、戲衣、繡雜品三大類,形式有單面、雙面、雙面異色、雙面三異(色、樣、針)等。刺繡服飾在南方稱為繡品,北京等地叫繡貨,又可分繡衣和繡片。零碎繡片或衣片,以及荷包褡褳扇套等也稱「活計」。

  一些官宦人家后代窮困潦倒,把先人所用之物,包括歷代帝王賞賜之物,都賣到串街走巷的小販手中。民國期間收藏織繡的中國人不多,外國人卻興趣不小?椑C不如玉器、陶瓷、字畫那樣受收藏家重視,作為藏品文玩的歷史也較短。相對而言,中國古代織繡的集藏,在國外比國內更為廣泛。即便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收藏熱的高潮中,專藏繡品的藏家仍為數不多,因而競爭也少。相對來說,收藏織繡品而有意外之遇,其機會比買到明清官窟或名家書畫要大得多。

  繡品的收藏中,欣賞品高于實用品,服裝高于匹料,袍勝于裙襖,宮廷、官服勝于民間常服。裝飾品中補子最受歡迎,由于國外有相當穩(wěn)定的市場,一幅清乾隆年前的佳作價格都在5000美元以上。佩攜品中,又以扇套、荷包為勝,扇套因書畫折扇的走俏而價格一直上漲,荷包則因其花樣繁多制作精巧而被看好。

  對于文博專業(yè)工作者,織繡自然是越早價值越高。但高年份的織繡品一般品相極差,多為殘片,難入收藏家法眼。繡品的品相至關重要,因織物易于褪色損壞而難以修覆。特別是清代民國的繡品,如殘破其價值會大打折扣。

  一般拍賣會上的織繡拍品,多為書畫緙繡、補子、龍袍一類高檔品,年份都不見得太早,但品相完好,水準價格均較高。另有一些小拍會,如京滬兩地流行的周末拍賣會,常有價廉物美之織繡或服飾。舊工藝品市場上織繡為數也不少,但真假摻雜,且品相差者較多,就要靠你的眼光、耐心、機遇和購買技巧了。

摘自《旅行家》2001.2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