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魄與算計
文.王紹培
不久前發(fā)生在香港的“搶救國寶”事件無疑是牽動一時視聽的大新聞。先是兩家拍賣行罔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聲明,依然拍賣中國國寶;然后有香港愛國人士到現(xiàn)場抗議;最后北京的保利集團和北京文物公司不惜以五千多萬元的重金,收購回來三個獸首銅像和一個乾隆六角套瓶,國人大抵引以為快。因為事涉愛國主義和民族尊嚴,我原以為媒體自然會“輿論一律”,但最近國內(nèi)一家大報上有一篇文章卻對此提出質(zhì)疑。該文認為,國寶被人搶走,我們已遭受一回損失,現(xiàn)在又以天價收購,無異于遭受第二回損失。中國被人掠走的國寶不計其數(shù),我們是否要一一回購?我們以收購的方式搶救國寶,無意中幫掠奪者洗滌了罪行。作者認為我們應該維持我們的債權地位不變。(大意)
看見這樣的文章,雖然并不以為作者講得全有道理,但是有一種議論風生的心智上的愉快。事實上,“搶救國寶”一事涉及許多層面的情感與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清的。一般中國人說起國寶,首先想到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屈辱的一頁,而今竟然有人在中國的國土上公然拍賣,當然會義憤填膺;但拍賣行按商業(yè)法則操作其事,我們亦奈何它不得;另一方面,老實說,如果沒有此一次的拍賣,我們就沒有機會收回國寶,我們所擁有的就只是嚴正的要求,而嚴正的要求不大容易兌現(xiàn)?v觀歷史長河,國寶被人占有(或彼此占有)的事情并不罕見。國際公約對于國寶的回歸雖然有明確規(guī)定,但是它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實行起來有不少的難度。一般的辦法是經(jīng)過國家之間的談判,如俄國和德國曾經(jīng)以談判的方式,交換被對方掠去的文物,但是也沒有把陳帳一筆鉤銷。文物在輾轉(zhuǎn)相傳中,大多成為私人藏品,于是這又涉及當?shù)氐姆梢?guī)定。更有人認為,與其花這么大的價錢去收購流落在外的文物,不如更加妥善地保護好在家的文物;另外,中國的失學兒童數(shù)目龐大,五千多萬元可以建多少希望學校?毛澤東亦說,世間萬物,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我們照此可以說,兒童才是真正的國寶,讓他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豈不更是當務之急?
上面的各種觀點未必都正確,我們亦未必都同意。但是,在重大問題上人們愿意作進一步思考、并可以作進一步思考,顯然是好事。只是,對這些議論包含的意義,鮮有人作起碼的解析,則不能不說是憾事。我們或可以試作一粗淺的分析。
看過福山《歷史的終結(jié)》一書的人,也許會對書中有關“氣魄”的論述留下深刻的印象!皻馄恰钡南ED文原文是thymos,按蘇格拉底的解釋,它指的是城邦中的守城武士的主要特徵。蘇氏把有“氣魄”的人比喻為有大勇和怒氣、不惜為保護自己的地盤與外敵作戰(zhàn)的高貴之犬。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氣魄”意近“自尊”,高貴的人對自己的評價較高,自尊心亦強,在受到不公待遇時,會很生氣。馬基雅維利說人有追求光榮的欲望。霍布斯說人愛虛榮。盧梭說到過人的自尊。黑格爾說人有被承認的要求。捷克總統(tǒng)哈維爾在《沒有權力的權力》一文中談到青果商的故事,青果商在店鋪窗口貼上宏大口號,含有潛在的承認要求與自尊表白。因此,“氣魄”涉及尊嚴,涉及承認的欲望!皻馄恰睍䴓嫵扇颂焐恼x感,同時也是成為無私、理想主義、道德性、自我犧牲、勇氣和名譽的心理學基礎。甚至在經(jīng)濟的自我利益上、在經(jīng)濟行為的原初動機上,“氣魄”的作用亦非常之大。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認為,人愛富厭貧的理由與物質(zhì)匱乏沒有關系,致富的主要目的是要引人注目,從中可以引發(fā)優(yōu)越感。
在有關國寶的收購一事上,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哪些觀點與“氣魄”有關;ㄥX越多、越爽,越能顯示超人的“氣魄”,越能顯示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收回國寶的意志和決心。
為國企的老總叫好的人們,也是在有意和無意中,希望“以共感、滿足和贊同來觀察、注視和引人注目”,從中引發(fā)優(yōu)越感(亞當.斯密語)。另一方面,那些強調(diào)經(jīng)濟的理性計算的人,則與“氣魄”有一定的差異。他們要求的是算術意義上的合理,這是一種“工具理性”。
過于有“氣魄”的人,也許會付出過于高昂的代價;過于有算計頭腦的人,也許會失去自尊的美感。我們的觀點是兩者不能偏廢。盡可能地找到恰當?shù)钠胶恻c和交集面,無疑最好。
摘自《深圳周刊》2000年第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