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bnewpower.cn  
logo.gif Media999 ad

  中國荒漠化警示錄

  如果你打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形圖,你就會發(fā)現:從東經74°-119°,北緯19°-49°,即中國內陸國界至東、南,主體環(huán)大興安嶺西麓,錫林郭勒高原和黃土高原北部、向西至蘭州南部、祁連山以北,再繞至柴達木盆地抵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遼河流域、太行山以東,總面積達331.7萬平方公里,占了中國國土面積的34.6%的區(qū)域,則是被地質地理學家們稱之為是“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qū)”。其間星羅棋布地被標注著一片又一片桔紅色的小點,那就是被稱為“潛在發(fā)生荒漠化”的區(qū)域。你可知道,其中的80%,即262.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實質上早已成為了一片荒漠,這片荒漠化的土地竟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整個疆土的27.2%。況且,這種荒漠化仍以有增無減的趨勢發(fā)展著。為此,我們不能不告之國人的是:中華民族正面臨著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荒漠化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

  治理1畝,荒漠化卻以1.32畝的速度發(fā)展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qū)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風蝕和水蝕致使土壤物質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或經濟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的長期喪失。概括地說,荒漠化就是土地生產力衰退直至演變?yōu)轭愃苹哪憔坝^的過程。

  荒漠化是全世界面臨著的一個共同難題。中國又是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地區(qū)涉及了全國18個省區(qū),471個縣,那里生活著有31個民族的近2億人口。荒漠化地區(qū)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呢?

  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中國防治荒漠化能力建設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林業(yè)科學院副院長慈龍駿率隊完成了對甘肅民勤和內蒙古伊津霍洛旗,這兩個荒漠化最為嚴重地區(qū)的考察。4月8日,返回北京時迎接她的竟是第六次沙塵暴對中國北方地區(qū)的襲擊。她對記者說,建國以來,黨和政府為改善荒漠化地區(qū)人民的生存和發(fā)展條件,領導荒漠化地區(qū)的廣大人民與荒漠化災害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并重點投資安排“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黃河中上游防護林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工程等大型項目,以期扭轉荒漠化地區(qū)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貧困的經濟面貌,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部份地區(qū)人進沙退、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人民收入提高,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荒漠化總的趨勢依然是“局部逆轉,整體擴大”,邊治理、邊破壞;治理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尤其是作為中國荒漠化主體的風蝕荒漠化土地,每年損失的良田、牧場、林地相當于中國一個中等縣。荒漠化正使大片大片的草地退化,退化草地面積已達10524萬公頃,占該地區(qū)草地面積的70.7%。過去“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如今已是“老鼠跑過露脊梁”;如河北壩上地區(qū)沽源牧場50年代草場蓋度90%,現在蓋度僅40%,畝產乾草只有50-100公斤,有的草場由于風蝕沙化完全喪失了生產能力。據統(tǒng)計,目前已有235.3萬公頃的草地變成流沙,平均每年減少5.2萬公頃,相當于每年總計少養(yǎng)了5000多萬只綿羊。

  記者曾就中國荒漠化問題,在原國家林業(yè)部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做過一次調查采訪。據專家提供的情況表明,中國荒漠化面積的98%集中在西北和華北北部以及東北西部,即所謂“三北”地區(qū),根據對50-70年代末航片的判讀分析,“三北”地區(qū)的荒漠化面積呈擴大的趨勢,基本上是以治理1畝,荒漠化的速度以1.32畝在發(fā)展著。主要是由于水源林和植被的破壞及超載放牧。

  由于水源林破壞嚴重,新疆水源森林已經枯竭。寧夏賀蘭山林區(qū)僅南線近20年來森林退縮17公里,2萬公頃林地變?yōu)榛纳。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林是河西走廊人民生存的命根子,但淺山灌木被砍,林線后移,珍貴的云杉林也遭到破壞。石羊河流域的林地僅占16.2%,幾十年來的超載放牧,毀林種地破壞林子3萬公頃,造成水土流失面積43萬公頃,導致輸水量減少,已由50年代的每年12.2億立方米,降到八十年代的9.5億立方米。流入甘肅民勤的水從五十年代的5億立方米已減少到1.5億立方米,地下水位下降3-5米。使9萬公頃沙棗片林枯死,2.3萬公頃白茨、紅柳處于瀕死狀態(tài),26.3萬公頃天然礫質荒漠草場退化為沙質荒漠草場。新疆的荒漠植被從50年代的800萬公頃,到80年代降為304萬公頃,毀去62%,為同期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的13倍。同期森林覆蓋率從1.5%降為1.03%。古爾班通古特流沙面積從3%擴大到15%,僅米蘭到莎車一帶的土地沙化133萬公頃。塔克拉瑪干沙漠每年以5-100米的速度向東南方向移動。全疆86個縣(市)中的53個受風沙危害。在塔里木河上游開荒35萬公頃,毀掉胡楊林23萬公頃,沙化面積達213萬公頃。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記者在塔里木盆地就曾看到成百萬畝胡楊、梭梭林枯死在荒漠化的土地上。近年,阿勒泰的淘金熱使植被受到空前劫難,僅富蘊、富海兩縣就有1萬公頃林子被毀。現在南北疆全面進行石油鉆探,其鉆井、修路對這一帶荒漠植被毀壞也十分嚴重,每開采一口石油井建場地,要毀壞2公頃植被。另外,超載放牧的狀況也令人擔憂!叭薄钡貐^(qū)有草地1.78億公頃,其中31%出現沙化、鹼化和退化。每頭牲畜占有草地數從解放初的6公頃降到現在只有2.1公頃。

  而最近幾年濫挖甘草和發(fā)菜多渠道競相爭購出口,危害極大。如寧夏每年可供采挖甘草的能力為0.15-0.2萬噸,1992年實采1萬噸,破壞植被5萬公頃。1993年更甚,到鹽池縣挖甘草的人一天最多5000人,連片“梳篦清剿”,全區(qū)330萬公頃草地,97%已出現三化。新疆每年挖甘草5萬噸,造成1000平方公里土地沙化。而甘草、發(fā)菜的價格卻一降再降。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輸沙量上升,黃河中上游劉家峽、青銅峽、三門峽水庫淤積。

  “土地被風吹跑了”的故事

  記者在甘肅武威曾聽到過一則令人悲慟的“土地被風吹跑了”的故事:民勤那一帶是中國最嚴重的荒漠化地區(qū),為了生存,有的老百姓用筐把遠在數十公里之遙的土運回來,在這一筐筐“土地”上,種上了糧食、蔬菜。誰想得到,有一年,沙塵暴橫掃四野。一陣狂風過后,農民們辛辛苦苦經營的一筐筐“土地”在沙塵暴的肆虐下,化為了烏有。這則故事只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個事實:荒漠化正在使生態(tài)、經濟、社會俱遭荼毒。

  中國西部地區(qū)之所以與東部的差距越拉越大,荒漠化所造成的危害則是主要因素。而綜合危害最終產生一種結果,便是導致農牧民生活貧困,生產、生活進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最終喪失生存基礎。如內蒙古陰山北部,因風蝕沙化加劇,農牧業(yè)生產嚴重受損,人民生活貧困;11個旗縣中,有10個是國家級貧困縣,占自治區(qū)貧困縣的1/3,F仍有貧困人口58.4萬人,占全區(qū)貧困人口的23.4%。近幾年,僅化德縣和察右后旗就有9萬多人離家出走,相當一部份舉家搬遷,另謀生路。寧夏西海固地區(qū),因水蝕和風蝕荒漠化的雙重危害,造成當地窮山惡水,人民生活危困。一方土地,不能解決一方人的溫飽,成為寧夏乃至中國西部最貧困的地區(qū)之一。4月7日,記者在銀川曾就寧夏西海固地區(qū)開發(fā)性移民問題采訪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府主席馬啟智,他對記者說:“政府為此已花費了巨大的財力,20年來,在這一地區(qū)進行開發(fā)性移民,已經有20萬人離鄉(xiāng)安置!

  當然,受到風蝕荒漠化危害的遠遠不僅只是寧夏西海固地區(qū)的人民,在荒漠化影響的中國北京12個省區(qū)中,受風蝕荒漠化危害的村莊達24000多個,其中部分地區(qū)則是沙進人退。幾十年來,內蒙古鄂托克旗因風蝕荒漠化的危害,有2203間房屋、3312間棚圈和1438眼水井被流沙所埋壓,698戶農民迫不得已,不得不離開他們世世代代久居的家園。

  荒漠化造成了西部人民的貧困,而這種貧困又使那里的生產方式更趨落后,經營粗放反使荒漠化程度加刻。中國賀蘭山以東農牧交錯地區(qū)的耕地開發(fā)水平普遍低下,多數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仍停留在比較原始的方式。這次在寧夏采訪,當地的同志曾說過一個笑話,說那里的農民頭年種下土豆,但收獲時的土豆還沒有種下去的多。因此,墾后兩三年內迅速風蝕或水蝕,直至撂荒去開墾新的草地。賀蘭山以西乾旱區(qū),雖是綠洲灌溉農業(yè),但有的地方政府重視新綠洲建設的程度遠大于對老綠洲保護挖潛,新綠洲在資金和水資源分配上優(yōu)于老綠洲。內陸河流域有些新綠洲發(fā)展以下游老綠洲萎縮為代價。邊遠牧區(qū)由于交通不便,糧食運進成本高再加上人口壓力過大,有些牧民在核算經濟賬后,在草原上開荒種糧,以解決自家的吃糧和牲畜越冬飼料問題。由此導致的草場退化、沙化難以顧及。黃土高原北部地區(qū),陡坡耕地不但不能及時退耕還林還草、墾荒闖田的現象仍很普遍。15°-20°之間的坡耕地、梯田化進程緩慢、小流域治理星星點點,總體耕作較為粗放,雨季水蝕嚴重,春季風蝕強烈,如陜西北部黃土丘陵區(qū),數公里寬的一條帶上,黃土梁※出現的沙斑,與北部毛烏素沙地相呼應,荒漠化擴展。

  荒漠化一方面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另一方面,也使荒漠化地區(qū)種群、群落結構受到破壞,物種生存能力降低和日趨瀕;蛳。如毛烏素沙地,許多動植物物種迅速地消失、種群數量銳減,一些嚙齒類動物的天敵如狐貍、狼、禿鷲、鷹等幾十年內數量迅速減少,有害的鼠類、昆蟲危害大面積發(fā)生。記者在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就看到,由于荒漠化而導致物種數量減少,那里的鼠害肆虐,與人爭地,與人爭糧;而寧夏地區(qū)由于天牛危害,不得不把幾乎全部的楊樹砍掉燒光以滅蟲害。

  荒漠化猶如西部地區(qū)人民貧苦的影子,對西部地區(qū)人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又加劇著西部地區(qū)人民的貧困。

  “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qū)”

  建國后,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1958年發(fā)出了“向沙漠進軍”的號召,在全國抓起了群眾性防沙治沙熱潮;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黃河中游防護林建設工程等一系列大型生態(tài)建設工程,對中國荒漠化防治起了積極作用。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防沙治沙工作進入了有組織、有計劃、多部門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軌道。1991年國家又把荒漠化防治納入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在全國范圍有計劃地開展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設。不久前,江澤民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充分肯定了榆林地區(qū)防治荒漠化的經驗與成就,從歷史和戰(zhàn)略高度,提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qū)”的奮斗目標。并將防治荒漠化寫入了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這充分體現了第三代領導集團對防荒漠化、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堅定信心和決心。這次,黨中央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同時,明確提出了要保護好西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求,給中國荒漠化防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中國荒漠化地區(qū)在歷史上曾是林草豐茂,繁榮富庶之地,完全是備再造山川秀美的自然條件,中國防治荒漠化總體技術是完全可以滿足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設需要的。有這些基本技術做支撐和一大批不同類型區(qū)的成功治理開發(fā)模式作為借鑒與示范;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沙區(qū)群眾的迫切愿望與積極參與,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qū)的美好籃圖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模式

  榆林模式

  榆林地區(qū)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沙化面積達2.44萬平方公里,有6座縣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個村莊受風沙的侵襲壓埋,100年間,吞沒農田、牧場200萬畝。他們針對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質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帶、片、網”相結合的防風沙體系,使年沙塵日由50年代的7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20多天,呈人進沙退、林茂糧豐的“塞上江南”景象。適用于半乾旱地區(qū)荒漠化治理。

  赤峰模式

  赤峰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歷史上水草豐美的大草原,荒漠化土地達7萬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77%,251萬公頃草場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個旗(縣)的148個鄉(xiāng)鎮(zhèn)(蘇木)受荒漠化危害。后采取固沙造林育草技術、沙地襯膜水稻栽培技術和“小生物經濟圈”整治技術進行治理,全市森林覆蓋率從建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區(qū)域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適用于亞濕潤乾旱區(qū)荒漠化地區(qū)推廣。

  臨澤模式

  臨澤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兩岸,由于過度樵采、放牧,植被遭嚴重破壞,沙化嚴重,原來的綠洲向南退縮了近500米。后來,采取以綠洲為中心形成了自邊緣到外圍的“阻、固、封”相結合的防護體系,使流沙面積從54.6%減少到9.4%。適用于乾旱地帶沙質荒漠化危害的綠洲地區(qū)推廣。

  和田模式

  和田位于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以緣洲為中心建立防護體系,興修水利,節(jié)水灌溉并采取固定流動沙丘的辦法,治沙效果明顯。并被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授予“全球環(huán)境500佳”稱號。適用于極端乾旱區(qū)綠洲土地荒漠化防治。

  交通干線防沙模式(一)

  包蘭鐵路是中國通過沙漠地帶的第一條鐵路干線,1958年通車,自蘭州至銀川一段有6處穿越騰格里沙漠。采用人工沙障、高立式柵欄和生物聚沙堤、植物固沙以及建立合理的鐵路防護帶的措施防沙,效果顯著。其成果曾獲國家科學進步獎。

  交通干線防沙模式(二)

  塔里木沙漠公路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流動沙丘占據85%,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長522公里,其中416公里要穿越流沙。采取固沙材料、極端乾旱區(qū)的固沙植物引種,建立沙漠防沙體系等措施,把大漠分隔為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流沙的蔓延,為中國極端乾旱荒漠地區(qū)能源基本建設及公路防沙提供了典范。

  (摘自《文匯報》2000.4.18)(配圖:19、2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Media999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