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1日電 天安門三個字,是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的情懷,紅墻、碧瓦、華表、飛檐……投資不到4000萬、僅僅拍攝三個月、用到目前中國所有最先進的電影技術的《天安門》在去年12月3日成功殺青。作為建國60年獻禮片,在上映之前導演葉纓揭示了有關《天安門》的十個小秘密。
1、劇本構思哪里來?白毛女的箱子是關鍵
葉纓說:“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美國黑人的自由平等。作為導演,我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能把《天安門》拍成,圓這個做了十年的白日夢!彪m然葉導多次強調拍攝《天安門》是他的一個夢想,但是“難為無米之炊”,當年布置天安門的舞美隊長蘇凡成為了關鍵的“講故事者”。不僅如此,蘇凡和妻子田華的美好記憶——標明“白毛女”的箱子還在影片中留下了印記。
2、起用無名作曲家 真可謂“冒險一步棋”
那是夜幕來臨之前的昏黃,天安門破敗不堪,蟲蛇竄于雜草之間,烏鴉的凄厲叫聲回旋在天安門上空,琵琶錚錚想起,音樂哀怨婉轉;那是紅色海洋般的天安門,工地上干得熱火朝天,音樂悠長高昂。葉纓說,在諸多知名作曲家要求為《天安門》譜曲的時候,大膽起用沒有什么名氣的徐向榮,可以說是相當冒險的一步棋。不過,結果表明自己還是押對寶了。確實,整部影片的配樂對影片中的人物、場景所傳達出來的時代激情起到了相當成功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3、日本原型二合一 角色“上野”非虛構
影片中有一個畫開國大典布景圖的日本舞美隊員,叫上野。在影片中,上野是一個反戰(zhàn)的日本人,被國內驅逐,來到中國參加了抗日戰(zhàn)爭。據葉導介紹,這位上野實際上是兩位真實存在的當年舞美隊的日本美術師的“合身”。他們二人畫毛主席的畫像特別好。其中一位還曾經因為不讓他畫毛主席的畫像而感到委屈。兩位日本美術師后來給北京電影學院的電影美術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藺老爺”不普通 天津相聲界大腕
扎宮燈的“封建殘余”藺老爺可不普通,雖然是配角,舉手投足都是戲。不管是他抬頭望著拿空慈竹的老屋頂,還是感慨地看著天安門城墻上隨風飄動的那些有生以來做得最大的紅燈籠,還是在開國大典時拿下帽子向天安門向毛主席深鞠一躬,都讓人心中泛起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是去舊迎新?據葉導介紹,這位藺老爺就是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田立禾。
5、特效毛主席鏡頭不統(tǒng)一 1949年僅一張
不到4000萬的投資,哪里最費錢?葉導說:“合成毛主席和航拍最費錢”。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天安門》“開國大典”時的毛主席是不同年代的毛主席。先出場的彩色畫面里的毛主席是根據1960年代的資料辛苦合成的,而后黑白部分的毛主席是根據1949年的資料合成的。當年肩扛攝影機拍攝下來的毛主席,在經過如今的高科技合成之后,毛主席的鏡頭移動起來,記憶也得到有效的延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