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大叔已經(jīng)連續(xù)參加了17屆春晚,得到了眾多百姓的喜歡。面對一些觀眾“用新人取代趙本山”的建議,春晚總導演陳臨春這樣解釋:“觀眾的想法是好的,但絕對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xiàn)的。最起碼從目前來看,趙本山的節(jié)目是觀眾最期待的春晚節(jié)目,任何新秀老將都不能替代!
這著實讓人感到悲哀。小品藝術(shù)深受群眾喜愛,但有了社會需求的“土壤”卻并沒能給小品藝術(shù)帶來不斷繁榮。相反,除了趙本山獨領風騷,仿佛再也找不到能扛春晚小品大旗的領軍人物了。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在春晚走紅之后,趙本山就成了春晚不可或缺的主角,如此一“忽悠”就是十多年,想來也不容易。觀眾期待高,春晚壓力大,趙本山太累了。透過春晚離不開趙本山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小品藝術(shù)的窘境。見到深受觀眾喜歡的新作品難,見到人見人愛的新面孔更是難上加難。我們要看趙本山如何現(xiàn)身春晚,更要看看春晚何時才能不依賴趙本山。如果趙本山江郎才盡,而春晚也黔驢技窮,受到折磨的恐怕不僅僅是春晚和趙本山。如果僅靠一枝獨秀,小品藝術(shù)偃旗息鼓的日子也就為時不遠了。
實事求是地說,趙本山是小品藝術(shù)的奇才,沒有春晚趙本山一樣會紅;而沒有趙本山春晚也一樣得辦。再說,人們的愿望卻又無窮無盡,春晚總要面對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口味,既然年年難過年年過,春晚導演們又何必為個人聲名所累?倘若一個趙本山走了,三個五個趙本山來了,又何樂而不為呢?
變則通,不變則死。該到對春晚和小品藝術(shù)好好反思的時候了。其實,老是揪著幾個名人不放反而束縛了創(chuàng)作思路。說到底,還是想得太多怕丟面子、影響自己的名聲,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利益方面的考慮。起用新人意味著風險,不起用新人則意味著沒落,孰輕孰重已不言自明,關(guān)鍵是如何發(fā)現(xiàn)新人,讓他們盡快嶄露頭角、茁壯成長。
趙本山對上春晚有顧慮是心里話,春晚鐵了心要找趙本山也是心里話,他們之間誰也沒有忽悠誰,真正被忽悠的是小品藝術(shù)!鯊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