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遮挡,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片区,日本人成精品视频在线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體育新聞
    廈門馬拉松集體作弊引關注 田協:打假需兩手抓
2010年01月26日 13: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廈門馬拉松比賽結束半個月后,部分選手“集體作弊”的消息,讓去年剛剛躋身國際田聯“金牌賽事”的廈門馬拉松賽備受關注。無論是職業(yè)選手還是普通民眾,都在等待這一事件的最后結論。

  “廈門馬拉松組委會還在對此事進行調查、核實,我們雙方也就此進行過溝通。”國家體育總局田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衛(wèi)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業(yè)余選手如果在馬拉松比賽中作弊的話,會被取消比賽成績,還將被禁止參加中國田徑協會主辦的各項馬拉松賽事。注冊運動員作弊,則會按照田協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

  國際田聯認可的金牌馬拉松賽一共有8個,北京廈門各占其一。如果金牌賽事出現組織管理問題,本來基礎就較為薄弱的中國田徑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隨之下降。

  前任田管中心主任羅超毅在廈門馬拉松成為國際田聯金牌賽事后曾表示,金牌馬拉松賽對于強調全民健身、鼓勵大眾參與長跑鍛煉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完全可以把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很好地結合起來”。

  廈門馬拉松賽始于2003年,今年比賽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早有積累,特別是職業(yè)運動員和業(yè)余選手同時出現問題,足以讓賽事管理者提高警惕,這也說明廈門馬拉松賽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我們會在今后的賽事中加強管理,這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監(jiān)督!蓖醮笮l(wèi)說,“由于從今年開始計算運動員的賽事積分,所以專業(yè)運動員有可能會在今年的一些馬拉松賽上出現問題。”

  根據北京體育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北京馬拉松賽的路線設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作弊的作用:“廈門馬拉松賽的路線是雙向的,中間有個轉折點,這就比較容易出問題!

  最先在網上揭發(fā)“廈門馬拉松遭遇集體作弊”的網友“廈門光輝”也提到了路線問題:“如果到賽道看看,途中進去跑幾步,然后再脫衣服露出號碼,不是什么難事”。

  廈門馬拉松賽路線沿途風景優(yōu)美,但中途折返點在專業(yè)組選手通過之后,數千名普通馬拉松愛好者集體經過時確實可以用“混亂”兩字形容,路線不調整,僅靠多設置感應計時器也并不方便。

  以北京馬拉松賽為例,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行之前,北京馬拉松賽也曾在路線設置方面出現問題:2005年北京馬拉松賽在天安門發(fā)槍,終點設在奧體中心。組委會在奧體西門設置了一段長800米的折返線路,但由于對路線不熟,肯尼亞運動員本森漏跑了這段路線,從而導致“冠軍頭銜保留但成績無效”的結果,雖然這只是發(fā)生在北京馬拉松賽中的個例,但組委會第二年就割去這段“盲腸”,并規(guī)定沿途裁判加強監(jiān)管。

  對于在馬拉松比賽中有著“特殊需求”的群體而言,比賽路線沿途的風景和路面情況并不是關心的要點,“裁判”、“芯片”、“計時器”才是他們絞盡腦汁對付的問題。

  “我覺得多安置一些感應器,隨時記錄芯片的情況,就會好很多!薄皬B門光輝”在網上發(fā)帖說,“這種技術手段應該并不復雜!

  據記者了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參加田徑項目800米以上距離比賽的運動員,必須嚴格依照競賽要求佩戴電子芯片,并在賽前檢錄時經裁判員嚴格核對,而這也是國際馬拉松大賽針對專業(yè)運動員的通行做法。

  “北京馬拉松賽因為影響比較大,所以裁判在這方面的管理是比較嚴格的,特別是對于專業(yè)運動員!币恢眳⑴c協助馬拉松比賽裁判工作的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教授沈信生說,“我們可以保證為每名參加全程馬拉松的報名選手配發(fā)計時芯片,每年北京馬拉松賽大約有5000人能完成全程馬拉松,而且據我了解,北京馬拉松賽是全國惟一一個采用分段感應計時的馬拉松比賽,這就在技術上對試圖作弊的人起到很大的控制作用。”

  不過技術上的控制很難完全壓制作弊者的私心。2007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20名同時攜帶兩枚芯片參賽的運動員在賽后受到田管中心處罰,“兩年之內不允許參加全國所有的馬拉松賽事”,“報名單位第二年參賽名額也被減少”。

  據田管中心工作人員介紹,2007年北京馬拉松組委會公開處理了作弊者之后,第二年北京馬拉松賽的紀律“好了很多”,“沒有發(fā)現特殊問題,也沒有接到什么舉報”,“如果有舉報,我們核實之后一定會嚴肅處理!

  目前北京體育局工作人員已經用“敲響警鐘”來形容廈門馬拉松作弊事件的影響,“今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一定會在賽事組織方面更加完善”。(郭劍)

    ----- 體育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