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chǎn)|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產(chǎn)經(jīng)資訊|廣 告|演 出|圖片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站內(nèi)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臺媒體社論指臺當局所謂"正名"實是"臺獨美容術"
2007年02月11日 12:59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2月11日電 隨著陳水扁“復活”消息傳來,臺島突然掀起鋪天蓋地的“改名”風潮。針對這一番新一波的“變臉”手術,臺灣《聯(lián)合報》11日刊登社論指出,這是“臺獨美容術”,它讓一場虛假的政治易容術變得血淋淋。

  文章指出,美其名為“正名”,這波行動其實只是為掩飾民進黨政績瘡疤所做的“換膚”手術。陳水扁知道“國號”改稱“臺灣國”是不可能的事,只好利用更改公營事業(yè)名稱的手法來移花接木,騙取深綠追隨者的“新國家”想象。問題是,這項“臺獨美容術”所需要移植的皮膚,執(zhí)政者卻是粗暴地從臺灣人民的共同經(jīng)驗中任意割;因此,也讓一場虛假的政治易容術變得血淋淋。

  文章說,從“中油”和“郵政”工會這兩天的強力抵制,不難看出這次的改名行動非僅無法獲得公營事業(yè)基層員工的支持,蘇貞昌由上而下的強力主導,也完全違背了決策民主的精神。換句話說,蘇貞昌自詡“早就該做”的改名,其正當性及合理性究竟建立在什么基礎上,根本值得懷疑。

  文章認為,“中油”和“郵政”兩工會并無明顯的政治傾向,他們之所以強烈反對更名,一則是認為原有名稱具有可貴的品牌價值,更名并不符合企業(yè)本身的利益;二則是員工對所屬企業(yè)自有認同情感,不希望公司變成主政者的政治工具。前一項因素是基于經(jīng)濟考慮,是理性選擇;后一項則是情感投射,屬于認同選擇。從此看來,兩家公司勞動階層對企業(yè)前景的關注,較之唯上級之命是從的管理階層,還遠遠超過。

  主政者推動“正名”,是假設人民站在“臺灣主體性”的立場都應無條件支持,但事實顯非如此。更值得玩味的是,執(zhí)政者亟欲透過“正名”運動彰顯的“臺獨認同”,卻被員工認為侵犯了他們的“企業(yè)認同”。這項落差,顯示政治煽動家所勾勒的認同問題只是一個“扁平”的概念,一旦要放進立體、曲折的現(xiàn)實中時,卻面臨了塞不進去的窘境。

  文章說,真實的情況是,更名只暴露了執(zhí)政者“外強中干”的退縮格局,不僅使相關企業(yè)將長期建立的品牌形象拱手讓人,并運用高壓手段侵犯企業(yè)自主,更粗暴抹殺許多人的感情和記憶。在這種情況下,這場虛有其表的“正名運”動,能呼喚誰的認同?

  文章指出,如果當局要以翻天覆地的方式改名,那是在奪走民眾的記憶和感情,就像在摧毀一座古跡。文章說,民進黨不應強制透過行政運作貫徹上級旨意。且看執(zhí)政黨這次更名的雷霆行動,不僅完全省略了公開說明,連內(nèi)部說服的過程都懶得一試;其獨斷,實在不可想象!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chǎn)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