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產經(jīng)資訊|廣 告|演 出|圖片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文化臺獨”鍋爐燒得滾燙:鍋蓋下的自殘自戕
2007年02月06日 12:05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2月6日電 香港《大公報》6日刊登署名“成萬牘”的文章指出,今年以來,繼陳水扁“元旦文告”牽出一系列“臺獨”言行之后,“臺獨”急先鋒的黑手又赤裸裸地伸向了教科書——“文化臺獨”甚囂塵上!這是臺灣當局搞“去中國化”的又一陰謀,更是陳水扁企圖塑造“臺獨國民”的又一個花招。摘錄如下:

  “劇獨”教科書

  在這個寒假后,臺灣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使用的新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中國史》,將原來三本的“中國史”濃縮成一本,基于“略古詳今”的原則,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文化,一直編寫到目前的兩岸關系。“略古”之下,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從“中國史”中消失了,夏、商、周三代以及長達400年的魏晉南北朝要在一節(jié)課50分鐘教授完畢。因為“詳今”,明末以后的中國歷史大約占整冊教材的一半;過去慣用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已全改為“中國”。

  新版歷史教科書中,許多名詞跟印象中的都不一樣了,如著名的武昌起義變成了“武昌起事”,原因竟是“起義”一詞“具有革命的正當含義”,不客觀,改用中性的“起事”;原來還配著插圖介紹的黃花崗72烈士不見了蹤影。為了所謂“超然、客觀地撰寫中國歷史”,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秦始皇并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中的“統(tǒng)一天下”也被刪除。整個課本多了濃濃的“臺獨”意識,最與“臺獨”論述一致的詞語改動是把“日據(jù)時代”改成了“日治時代”,故意美化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管治。在過去的教材中,“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的展望”,而新的教科書中,“統(tǒng)一中國”卻成了“歷史口號”。沒有了“統(tǒng)一”,卻又多了“統(tǒng)獨”及“兩岸分合”的內容。

  更為出格的是,過去的歷史教科書為了表示對“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立者”孫中山先生的尊敬,都在孫中山的名字之前加上“國父”一詞,在提到“國父孫中山先生”時,前面還要空一格以示尊敬。而現(xiàn)在,“空格”不見了,“國父”的稱號也沒有了。臺灣媒體的相關報道更用標題警示:“統(tǒng)獨來了、國父不見了”。

  在臺灣過去的高中歷史課本中,一般都從北京猿人的歷史講起,然后從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一路下來,直到“中華民國”,被稱為是“一個完整的中華民族的傳承史觀”。但卻早就被“臺獨”分子看著不順眼,所以一向支持“臺獨”的《自由時報》跳出來為臺灣高中歷史書的變化幫腔,稱“揭開中國史虛幻的迷霧”,“讓下一代重新在這塊土地上站穩(wěn)腳跟”,這就是臺灣歷史教育的意義。

  歪曲史實

  事實上,歷史一直是“臺獨”分子全力攻擊的一個重要陣地。自從陳水扁當局上臺以來,就一直在積極推動“文化臺獨”,大搞“去中國化”,企圖推動文化“本土化”和虛化中國文化的地位,切斷臺灣與中國之間文化上的聯(lián)系。特別是在2004年陳水扁“連任”后,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其“文化臺獨”主張。他曾公開揚言:“本國史就是臺灣史,中國是外國,要先認識臺灣史,再談外國史”。他還提出,要解決所謂“國家認同問題”,臺灣教育需要大改革。赤裸裸地暴露了“臺獨”勢力篡改歷史、扭曲教育,以“臺獨史觀”塑造“臺獨國民”的企圖。

  為了配合陳水扁的“臺獨”步驟,一向“唯扁是從”的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更是身體力行,不遺余力,結果什么樣的奇談怪論都來了。2004年10月,擔任公務員考試“典試長”的“考試院”委員林玉體公然提出,日后公務員應考時,“本國史地只考臺灣,不考大陸”。隨后,“考試院院長”姚嘉文與林玉體又語出驚人:“孫中山是外國人”。

  1月29日,呂秀蓮還在歪曲歷史,她針對過去歷史教科書中以開羅宣言作為臺灣地位歸屬的重要文件稱,開羅宣言只是新聞稿,不是正式國際合約,“臺灣主權地位”應依據(jù)“舊金山合約”與“日華和平條約”。她的歪理是,“舊金山合約”雖然說明了日本放棄對臺澎的殖民統(tǒng)治,但“并未曾提到臺灣主權應歸屬誰”。

  “統(tǒng)獨”及兩岸分合議題編入新版的高中歷史教材。“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社會經(jīng)常討論“統(tǒng)獨”,高中歷史為什么不能討論?但他強調,不是要給學生“統(tǒng)”或“獨”的結論,而是讓學生搜集、分析資料,進一步和同學討論,這種學習過程比結論更重要。

  荼毒學生

  教科書與其它書不同,具有“嚴肅性”和“強迫性”,一旦成了教科書,則教師必須教,學生必須學,書中的觀點也就變成了學生的思想意識,影響極大。臺灣當局在教育領域持續(xù)推行“去中國化”,此次人為地篡改歷史,就是要在尚未建立核心價值觀的臺灣年輕一代中消弭中華文化在臺灣代代相傳的記憶,進而灌輸“臺灣獨立建國”的文化認同。

  這種篡改歷史的行為,在知識層面上是可恥的,在道德和民族大義上更是一種罪行,灌輸完全虛構的歷史將會害了臺灣的下一代。而當局修改歷史教科書的行為乃是一種陰謀,所謂“亡國先亡史”,某些人有意混淆歷史,誤導民眾,就是希望為將來進一步篡改作鋪墊。如果任憑“文化臺獨”發(fā)展下去,在臺灣民眾之中,特別是年輕一代中,中國意識、中華民族意識、中國統(tǒng)一意識都將消失,那么,兩岸的統(tǒng)一將會更加困難重重。臺灣的家長們對于這種“新歷史論述”也憂心忡忡地表示,不能認同當局將“中華民國”建國歸入世界史的做法,這根本就是制造新的“臺灣無根論”。

  更令臺灣媒體和民眾擔心的是,盡管目前“法理臺獨”面對極大的內外壓力,但“文化臺獨”卻愈演愈烈,在教育、傳播、族群及鄉(xiāng)里社區(qū)之間,可謂已至沸沸揚揚的地步。當局一方面把“文化臺獨”的鍋爐燒得滾燙,但另一方面卻又不敢掀開“法理臺獨”的鍋蓋。這樣下去的后果,將使內外疑慮加重加深,使“法理臺獨”愈發(fā)不可能實現(xiàn),進而使“文化臺獨”的壓力又無以宣泄,最后皆將成為在臺灣內部自殘自戕的因素,更對改變兩岸形勢毫無作用。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