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AV毛片在线,日韩午夜福利视频欧美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眷村文化記錄大變遷時代 不等于外省人的故事(圖)
2009年04月07日 09: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早年,裁縫是眷村媽媽掙取家用的副業(yè),1959年軍方贈送十架縫紉機給桃園僑愛新村的媽媽們,見證這段竹籬笆里的生活。 (聯(lián)合報圖)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中新網4月7日電 六十年前的國民黨軍隊大撤退,臺灣島上多了60萬跨海而來外省兵,還有15萬名隨之來臺的眷屬。在一座座的軍營外,搭起了一個個安頓軍民家小的聚落,大家稱它們“眷村”。臺灣《聯(lián)合報》7日發(fā)文說,眷村文化記錄了臺島大變遷的時代。

  文章摘錄如下:

  原以為“隨時要反攻大陸了”而成立的臨時眷村,卻佇立許久,成了近代臺灣重要的歷史地景。800多座眷村,收攏了遠離家鄉(xiāng)的“阿山仔(外省人)”。圍起眷村的竹籬笆之內,是整個“丟掉的中國”的縮影,南腔北調,相濡以沬;在竹籬笆之外,卻是另一個臺灣。

  時光流轉,淘盡眷村。眷村一個個拆了,特有的歷史印記也要隨之消失。搶救消失的眷村,正以各種形式努力著。

  “這么貼著人、貼著地的眷舍,再過兩個月就要被拆除,每天結結實實生活在一起的鄰居們都要搬到集合型大樓去了,生活環(huán)境改善了,生活的味道卻不對了!

  這是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謝小韞的一篇舊作“那天我在眷村過夜”,描述最后一次與童年場景的纏綿。近年眷村改建推動得如火如荼,但也同時湮沒了竹籬笆的記憶。謝小韞說,眷村反映了大變遷的時代,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房屋的形式外,小至大江南北各地的飲食;大到社會語言學,“外省文化”都有吃重角色。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曾經分析,臺灣社會稱他人的父母“某爸爸”、“某媽媽”的說法,就是外省人遷臺后,原有宗族體系斷裂,必須和一群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住在一個聚落時,自然發(fā)展出的新稱謂。

  “保存外省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歷史空間留下來!敝x小韞說,桃園縣運用“指定歷史建物”的法定權力,保存了“馬祖新村”和“憲光二村”,而后者,后來成了連續(xù)劇,“光陰的故事”的場景。

  投入眷村保存運動的臺灣“中央大學”副教授李廣均估計,800多座眷村,現(xiàn)存100多座,其余都在“眷村改建條例”、都市更新計劃下消失了。

  謝小韞說,第一波眷村文學,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距今已20年;這正好是大舉拆除眷村時期。挖土機所到之處,歷史場景成為廢墟。

  若說指定歷史建物,是為保存眷村硬件;那“光陰的故事”和剛結束演出的舞臺劇“寶島一村”,重現(xiàn)了眷村曾有的生活況味。

  但批評者認為,眷村具現(xiàn)戰(zhàn)后政治、族群沖突和荒謬經驗,通俗創(chuàng)作卻刻意略去沉重反省,像是外省掛的“大愛劇場”。

  但是,嫻熟于媒體的創(chuàng)作老手讓眷村文化走出博物館,在不曾見過眷村的年輕一代眼前再現(xiàn),已有意義。也有人開起眷村懷舊餐廳,演眷村、談眷村、吃眷村,儼然成為現(xiàn)下的文化時尚。

  李廣均說,眷村文化成為跨族群、跨世代接受的懷舊商品,是時機成熟了,“如果是十年前,本土化呼聲正高的時候,推出眷村劇目,那就太不政治正確了”;經過這些年“愛臺灣”的反省,社會能懂得“存在過的,都是臺灣的一部分,不論是農村或眷村”,更何況,“眷村不等于外省人的故事”。

【編輯:吉翔
    ----- 臺灣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