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九月六日電 題:不衰的“黃帝陵情結(jié)” ——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西安論壇代表拜謁黃帝陵側(cè)記
中新社記者 冽瑋
古柏新枝,沮水清淪。炎黃子孫,緬懷祖德……數(shù)萬株千年古柏在迷蒙秋雨的點綴下,將今日之黃帝陵掩映得分外莊嚴肅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西安論壇全體代表,手拉手心連心、兩岸同胞情研修營等兩百余人,在黃帝陵前舉行了隆重莊嚴的祭拜儀式,邈邈崇陵,仙闕耀云。鮮花雅樂,香燭饌果。
史載,黃帝時代是中華文明的形成時期,其陵寢位于陜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公祭黃帝陵的祭祀活動,起源于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七十至前四七六),其后歷代王朝多有祭祀。
第一次參加祭祀黃帝活動的臺灣虎尾科技大學校長林振德告訴記者,“當我向黃帝三鞠躬時,心里充滿著對祖先的敬重和景仰之情”。
七十六歲的臺灣“中研院”院士于宗先先生,白發(fā)蒼蒼、精神矍鑠,在人群中十分醒目。他說他的祖籍是山東青島,十八歲跟隨父母去的臺灣,做夢都想念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他表示,我虔誠膜拜,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如今,我想到的是祝福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盛。
操著一口韻味很濃的陜西方言的王廣生,是臺灣明新科技大學的董事長。他笑吟吟地透露,他是陜西禮泉縣人,在西安師范附屬小學讀過書。此次回到家鄉(xiāng)感慨良多,一方面驚詫于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遷,一方面也生出些許“少小離家老大還,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的傷感。他的兒子則說,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奠酒祭祀祖先的習俗,他們每年都會按照家鄉(xiāng)的風俗祭祀。
記者發(fā)現(xiàn),這些臺灣人,無論是年老,或年輕,都有著深厚的“黃帝陵情結(jié)”。來自臺南大學藝術(shù)系的大學生張晏榕,皮膚黝黑、深目翹鼻,是個標準的南方美女。她說祖籍是福建寧德,從小家里的長輩就教育她,中華民族的根在陜西黃帝陵,沮水之畔、橋山之巔。上學以后,歷史課本也有關(guān)于黃帝陵的彩頁。所以來到這里,她就覺得親切,似曾相識。
一位王教授已是第二次參加祭祀活動,他稱很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熟讀《四書》、《五經(jīng)》,能夠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他指著漫山遍野的郁郁翠柏大聲說,俗話說得好,“水有源、樹有根,我希望始祖幾千年來傳給我們的身份、血統(tǒng)和文化能夠繼續(xù)被傳承下去,也希望我們不會愧對祖先。我們有責任把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下去!
來自手拉手心連心、兩岸同胞情研修營的李同學即興誦詩曰,這一方土冢,在我心里,再也不只是一幅畫面,而多了出于臆想的深刻內(nèi)涵。數(shù)千年不衰的生命律動就在眼前,橫亙千古的民族根氣綿延于心……
正如于宗先先生反復(fù)強調(diào)的那樣,今天,我們認祖歸宗,以感恩、虔誠的心情完成了這個心愿。也衷心盼望有更多的華人華僑來祭拜炎黃子孫的始祖。巍巍橋山、莽莽松柏,所展示的是真正的中華風范和廣闊襟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