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指數基金的發(fā)展使我國A股對沖基金出現了第一線曙光。這些指數產品在A股市場不僅僅只是追蹤指數進行被動投資的工具,還是可預見的將來量化投資策略實現的最好工具。這一模式不但簡單易行,而且在不具備杠桿的情況下,并不會給機構投資者或產品的接受者帶來額外風險。
A股離對沖基金有多遠?
對沖基金的生存必須以相對發(fā)達的金融產業(yè)為基礎。在量化投資尚未高度發(fā)達的A股市場,每一個新的金融工具出現、每一種新盈利模式的誕生,都有一段時間的高盈利期,也就是高成本與高收益并存于我國金融市場,從這個角度分析,運營成本還不是對沖基金在A股誕生的最重要的瓶頸。
對沖基金的運作需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品種,但是目前國內市場仍是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標的,股票市場缺乏做空工具(股指期貨才剛剛起步);權證市場未形成標準的備兌權證產品線及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機制。這就導致對沖基金傳統盈利模式中需要通過金融工具實現的部分完全沒有了實現的路徑。
金融工具短缺、融資渠道有限、準入門檻過高、高端金融人才短缺、應用學科發(fā)展水平、市場教育工作不夠,是目前阻礙A股市場成為對沖基金發(fā)展土壤的六大因素,但是對于一些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來說,對沖基金這一對金融人充滿誘惑的名詞又并非全無實現的可能。
私募+專戶:對沖基金萌芽處
無論是私募基金還是一對多專戶,都具備專業(yè)化的投資水準、對絕對收益的天然追求,和相對靈活的運營模式。這些特點決定了私募+專戶理財可能成為A股市場對沖基金萌芽的地方。
盡管金融工具仍十分匱乏,但是正因金融工具的匱乏,通過簡單的量化方法,就可以在市場上發(fā)現大量可能實現的套利空間。實現的路徑也并非完全堵死,相對于賣空,可以“準賣空”,在沒有杠桿的情況下至少部分改善投資業(yè)績。例如,在投資者的股票池中,利用一定的量化方法,篩選出相對強于基準的股票和相對弱的,賣出弱于基準的股票,然后加倉相對強于基準的股票,在跟蹤勝率的情況下循環(huán)往復,做到在不影響整體投資組合貝塔值的情況下,增強組合的收益。或者通過分級產品的設計實現客戶投資目標的分解,甚至可以進行部分的跨境運作。
同時,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業(yè)務的開展,必將對整個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提前研究成熟市場對沖基金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做到未雨綢繆。
指數產品:走向對沖基金第一步
2009年A股市場指數基金的爆發(fā)式發(fā)展并非偶然,市場的成熟度驅使投資者在市場中發(fā)現了可以實現的穩(wěn)定盈利模式,并試圖通過指數化投資的方式來實現它。
伴隨公募基金公司產品鏈中對傳統指數基金的覆蓋率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型指數的開發(fā)和發(fā)行成為目前公募基金產品創(chuàng)新的主流趨勢,這其中包括指數創(chuàng)新、產品形式的創(chuàng)新等。策略型指數作為量化投資策略的載體,已經在公募基金產品中作為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并且得到產品創(chuàng)新領域的廣泛認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指數產品在A股市場不僅僅只是追蹤指數進行被動投資的工具,還是可預見的將來量化投資策略實現的最好工具。
利用指數基金實現量化投資策略思想或進行產品創(chuàng)新,是目前A股市場可預見的將來一段時間內最值得關注的金融工程應用領域之一。其中思路非常簡單——剝離出指數所蘊含因素,并且通過與基準指數的對比,量化這一因素可為投資者帶來的超額收益——繼而找到位于基準“另一側”的其它資產,進行套利或創(chuàng)新。這一模式不但簡單易行,而且在不具備杠桿的情況下,并不會給機構投資者或產品的接受者帶來額外風險。(侯麗薇 謝赤 葛新元)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文舉】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