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一月十三日電 (記者 冽瑋)作為中國唯一的兩個帝王合葬墓,位于西安西北八十公里乾縣的唐乾陵聞名遐邇。陜西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對唐乾陵考古取得重大進展,下宮遺址的布局已逐步展露“真容”。
唐乾陵鑿山建穴,規(guī)模宏大,是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園,也是中國目前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譽為“唐陵之冠”。乾陵下宮是古時墓葬前的寢殿演變而來,主要供奉墓主靈魂,后人多于此對其進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時稱為寢宮,后因火災移到山下,后世遂稱之為下宮。目前,位于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宮遺址布局已經逐步展露“真容”。
據介紹,作為“陜西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的重要部分,二00六年,此間考古工作者經過鉆探調查與部分試掘,發(fā)現乾陵陵園的東、北、西三座門址結構相同,都由一對三出闕、一對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門組成。闕臺系夯土高臺,周邊用磚包砌,周圍堆積的大量瓦片說明闕臺上原建有闕樓;殿堂式大門則均有夯土臺基,周邊用磚包砌,兩側與陵園墻垣相連。
此外,考古人員還對北門門址進行了清理,出土殘石馬、石虎、石獅、石刻座等六件石刻,其中石虎的發(fā)現,為重新認識唐代帝陵北門外石刻組合提供了新資料。
最新調查顯示,乾陵下宮遺址規(guī)模巨大,發(fā)現有內外兩重夯筑的城墻,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四邊均長達三百八十米左右;同時在內城及內外城之間,還發(fā)現了多處建筑夯土遺跡,為研究唐代帝陵的陵園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