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奧運新聞
中新時評:以生命的名義創(chuàng)造一屆完整奧運

2008年09月06日 20: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版權聲明:本稿件為中國新聞網“奧運專稿”,未經特別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中新社北京九月六日電 題:以生命的名義創(chuàng)造一屆完整奧運

  本社評論員 張量

  “今夜的星星比任何時候都要多,我在星光下顯得格外美麗……”

  這充滿詩意的句子,在六日晚北京二00八年殘奧會開幕式上,被三百二十名聾啞姑娘用手語和肢體語言純美演繹。從這一刻起的十二天時間里,北京殘奧會將以生命的名義,與已經閉幕的北京奧運會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屆真正完整的奧運會。

  北京作為第一個執(zhí)行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協(xié)議的舉辦城市,由一個組委會同時籌辦兩個奧運會。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從舉辦城市、場館,到組織機構、運作方式,全部實現(xiàn)了同一標準。這意味著,從北京殘奧會開始,真正實現(xiàn)了奧運會與殘奧會的一體化。這在奧運會歷史上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盡管兩個奧運會起源不同,時間有先后之分,然而,兩個奧運會無論從體育競技還是體育精神上,都一脈相承、殊途同歸。正如國際殘奧會主席克雷文所說,觀看、欣賞殘奧賽事、奧運賽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從中分享運動的激情,而對觀眾來說,殘奧帶來的激情和快樂絲毫不比奧運遜色。

  此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鄭重承諾,北京殘奧會將和北京奧運會一樣的精彩。中國在籌備中始終貫徹兩個奧運“同樣舉辦、同樣精彩”的精神。事實上,中國實現(xiàn)這一承諾不僅有著深刻的人文觀照為內核,更有著現(xiàn)實的背景作推動力。

  四個月前,中國經歷了四川大地震的洗禮。整個抗災救援過程中高揚“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旗幟,值得全體中國人,乃至全人類的永遠銘記,必然進入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書寫。同年,在中國舉辦人道主義盛會——殘奧會,這場在全體中國人對人道精神有著深刻體會背景下舉辦的盛會,不啻一次人性升華的儀式。

  對于大地震后的中國,殘奧會更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和影響。如何鼓舞、幫助“汶川一代”心靈、肢體受創(chuàng)的國民自強不息、融入新生活,是中國政府和全社會要面對的重大課題。殘奧會的舉辦無疑將從物質到精神上為中國留下一筆豐厚的財產。

  除了為主辦城市留下大批的無障礙設施,一種更加先進的、國際化的殘疾人觀,在中國社會掀起文明風暴,這將可能提升中國社會人文關懷的整體水平,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大有裨益。

  殘奧會對于人類文明的意義,更是毫不遜于奧運。她倡導回歸人類的發(fā)展、人性的光輝,以及人道主義的偉大。平等、尊重、博愛的精神之光,通過殘奧會大力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殘奧會已經給出了現(xiàn)代文明的更新更高的標準,即看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是否現(xiàn)代化,要看是否能讓殘疾人自由的旅行其間。

  而二00八年的北京所傾力奉獻的“兩個奧運,同樣精彩”,就是要以生命的名義,創(chuàng)造出真正平等、完整的人類盛會,讓高貴的人性在世界暢行無阻。

  在未來十一天中,全世界的四千二百多名殘疾人運動員匯集中國北京,一百四十七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團代表著六點五億殘疾人,在奧林匹克五環(huán)旗下出發(fā),爭奪四百七十二枚金牌,高揚“更快、更高、更強”的生命光輝。

  無論是一種美好的愿望,還是一個即將實現(xiàn)的夢想,這場“歌唱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人性和偉大的人道主義”的奧運盛會都值得期待。

編輯:邱觀史】
請 您 評 論                                 查看評論                 進入社區(qū)
登錄/注冊    匿名評論

        
                    本評論觀點只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新聞網立場。
圖片報道 更多>>
甘肅白銀屈盛煤礦事故已造成20人遇難
甘肅白銀屈盛煤礦事故已造成20人遇難
盤點世界現(xiàn)役十大明星航母艦載機
盤點世界現(xiàn)役十大明星航母艦載機
13米高巨型花籃“綻放”天安門廣場
13米高巨型花籃“綻放”天安門廣場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正式交接入列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發(fā)生列車脫軌事故 致9人受傷
日本發(fā)生列車脫軌事故 致9人受傷
沙特民眾首都街頭駕車巡游慶祝建國日
沙特民眾首都街頭駕車巡游慶祝建國日
世界模特嘉年華 60佳麗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華 60佳麗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現(xiàn)降雪
青海北部出現(xiàn)降雪
每日關注  
關于我們】-About us 】- 聯(lián)系我們】-廣告服務】-供稿服務】-【法律聲明】-【招聘信息】-【網站地圖】-【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