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 科 教| 時 尚|汽 車
房 產|電訊稿|圖 片|圖 片 庫|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商 城|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社會新聞
關鍵詞1: 關鍵詞2: 更多搜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網絡的自由幻象:擴展表達自由和表達的不負責任

2006年04月20日 10:09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無視他人的尊嚴與權利,似乎已經成為網絡輿論的基本心態(tài)。這種過分膨脹的網絡精神對于文化、對于社會、對于政治生態(tài)究竟具有何種意義,值得深切關注

  作為一種傳播介質,網絡在中國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其他國家。因此,中國有了世界上最發(fā)達的新聞網站、網絡論壇,以及最新的博客文化,尤其是名人博客。

  應當說,從門戶網站到論壇再到博客,私密性在逐漸增強。有人說,博客類似于自家的客廳,那是與二三友朋交流談心的地方。但在中國事情似乎并非如此。

  或許是博主們不甘寂寞,自愿極盡挑逗粉絲之能事,或者是粉絲們終于可以跟偶像互動了,因此,表達的欲望滔滔而泄?蛷d的熱鬧已經跟廣場沒有多大區(qū)別了。回頭來看,當初把博客想象成自家的客廳,也許本來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粉絲”現象存在于任何時代,但名人博客則在偶像與粉絲之間第一次建立起了大范圍的、沒有空間與時間限制的互動性聯系。偶像對于這種聯系自己是如何看待的,并不重要。至少粉絲們認為,這種聯系是活生生的、直接的,他們仿佛就站在偶像的家里,跟她/他同食共寢。

  這樣,于是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緊密的“群氓”亞群落。至于粉絲之間,也真正地形成了一種從前從來沒有過的同胞之感。通過共同聚集在偶像的博客里,形成一個具有共同意識、共同價值的群落,在這個群體內部,粉絲們互相激蕩、鼓舞。

  這種感覺,讓偶像和粉絲們都覺得,自己身處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私域”(private sphere)。自由的經典含義是,在自己的私域內個人的行為遭到外部干預的可能性被降低到最低限度,在這里,一個人當然可以率性而為,而不用擔心他人的無端干預。從這種現代意義的自由的內涵看,自由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放縱。兩口子關起門來在自己家里當然可以做任何事情,說任何話。風化警察如果透過門縫監(jiān)察,那這對夫妻就沒有自由可言。

  聚集在同一偶像周圍的粉絲,也以為自己正在偶像的客廳里。不幸的是,博客從來不是自家的客廳。即使是客廳的話,它也是建筑在舞臺上的客廳。偶像們開設博客,就是給外人、給粉絲們看的。于是,博客就相當于一對新婚夫妻在自己臥室里裝了一只拾音器,并連接到大街上的喇叭上,而當他們說話的時候,仍然全假裝是只有對方能聽見自己的私房話。

  可以說,博客、尤其是名人博客的性質就決定了,它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具有致命誘惑的自由。它其實是公共的,但另一面卻又誘惑人放縱自己。事實上,網絡自一開始即帶有這種雙面性。

  現代社會總的趨勢就是讓更多的人充當觀眾和聽眾,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表達。從書籍到雜志,從報紙到廣播,從電視到網絡,每一次傳播技術變革,表面上看,溝通的私密性越來越強,人們被誘導更加無拘無束地表達。另一方面,信息發(fā)送者的范圍更大,溝通的互動性更強,因而更容易形成社會學意義上的“廣場群眾”群落。

  后一個因素強化了表達的放縱。在名人博客上,偶像的面目倒是清晰可辨的,人人都知道他/她們是誰,可粉絲們卻是一群無定形的“群眾”,他們不是以個人的身份、而是以群體的身份表達意見和激情的。即使看似個人的表達,但網絡具有的匿名性,足以讓一個人完全隱去自己的真實身份。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這個表達者幾乎不大可能是一個負責任的表達者,因為網絡使得公眾無法對他的意見和激情問責。人們不免會懷疑,網民們在論壇上、粉絲們在博客評論版上所表達的,是自己真正的意見和激情嗎?那是正常狀態(tài)下的他自己的意見和感情嗎?這里所表達的,很可能是一種無責任的自由,可能不是具有正常理智與情感的、負責任的個人的意見與情感。

  因此,從表面上看,通過網絡和博客,表達的自由確實在擴展,畢竟,發(fā)言、寫作及觀看、起哄的人群在膨脹,言論的尺度也不斷突破原來的底線。但是,對于每一個具體的個人來說,它卻不是真實的自由,而只是自由的夢幻而已。

  那個自由發(fā)言的人,很難說是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自我,相反,它是連自己也覺得陌生的一個匿名者、隱身人。而且,那個“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是“群眾”中的一員,而政治理論已經揭示,從來只有個體的自由是真實的、對于個人是有意義的。

  網絡的普及,及人們對網絡的自由幻象的迷戀,導致人們沉溺于非自我的自由表達中,且樂此不疲。或許可以說,網絡在擴展表達自由的同時,也擴展了表達的不負責任。

  無視他人的尊嚴與權利,似乎已經成為網絡輿論的基本心態(tài)。這種過分膨脹的網絡精神對于文化、對于社會、對于政治生態(tài)究竟具有何種意義,值得深切關注。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秋風)

 
編輯:邱觀史】
 


  打印稿件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備05004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