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聞中心|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科 教|時 尚|汽 車
房 產|圖 片|圖片庫|圖片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商城|供稿|產經資訊|出 版|廣告服務|演出信息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文娛新聞
關鍵詞1: 關鍵詞2: 標題: 更多搜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中國新聞周刊》:哈利·波特的魔法與文化強迫癥

2005年07月11日 13:06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書越厚,越不容易看完,就越讓人不知深淺。人們只能買下它,拿回去,表明對這個超級文化符號的物質性的占有。

  文/張閎

  哈里·波特的魔法或許是真實的,至少它創(chuàng)造了《哈利·波特》一書的銷售奇跡!豆·波特》每一集的面世,都引發(fā)了全球性的搶購狂潮。當今世界幾乎可以這樣來劃分人群:手里拿掃帚的是魔法師,手里拿《哈利·波特》的是麻瓜(《哈利·波特》中對沒有魔法的普通人的稱呼)。

  可是,當所有的麻瓜們人手一冊《哈利·波特》的時候,究竟有多少人會真正關心魔法呢?事實上,人們對故事寫得怎樣也很少關心了,甚至究竟還是不是那個名叫J·K·羅琳的人在寫它,也都無關緊要了。我們只看見一本又一本的《哈利·波特》的續(xù)集出來,而且,它越來越厚。

  人們一本接一本地購買回家,并試圖以此來證明自己與魔法師有瓜葛,以區(qū)別于一般麻瓜。最新出籠的《哈利·波特(6)》的首發(fā),仍然采用全球同步模式,讓全世界的麻瓜們能夠差不多同時享用同一桌魔法大餐,麻瓜們的欣喜之情將如之何?

  《哈利·波特》的首發(fā)模式跟好萊塢大片如出一轍。惟一不同的是,《哈利·波特》是文字符號的文本,它不能像影片這種視覺符號那樣,可以在第一時間里被消費。越來越厚的《哈利·波特》續(xù)集,無法在第一時間里閱讀完畢。書越厚,越不容易看完,就越讓人不知深淺。人們只能買下它,拿回去,表明對這個超級文化符號的物質性的占有。

  這是一個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傳播奇跡。就像吃哈根達斯一樣,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化時尚,其最具誘惑力的部分在于提供了一種“國際化”文化生活的幻象。它意味著他(她)無論是美國人還是歐洲人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都有可能在無時空差異的狀態(tài)下,消費“哈利·波特”這個全球化的文化符號,共享一種“國際標準”的文化大餐。這也正是人們對其趨之若鶩、盲從的真正根源。在這個意義上看,《哈利·波特》更像是一種“致幻劑”。

  我相信,J·K·羅琳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坐在咖啡館一角,生產出“哈利·波特”的年輕母親,而是巨型的“哈利·波特”號商業(yè)機器上的一枚小小的螺絲釘。她(以及她的助手們)像有強迫癥似的在這個巨大的生產流水線上,不斷地制作《哈利·波特》;蛘哒f,羅琳已經不是“哈利·波特”的母親。她生下的這個兒子,已經被后現(xiàn)代商業(yè)的魔法所蠱惑。

  越來越厚的《哈利·波特》也跟越來越偽劣的哈根達斯一樣,從藝術的母體上脫落下來,被種植在巨大的文化工業(yè)機器上。它將自行增生,以瘋狂的自我復制的方式繁殖,越長越大,遠遠超出了藝術家和藝術消費者的意志支配。

  商業(yè)意志就是它的靈魂。

  公眾同樣也被全球化的商業(yè)魔法所蠱惑。人們不由自主地關注它、談論它和購買它,暫時地享受全球化文化符號“致幻劑”帶來的欣快感。每隔一兩年,這種“哈利·波特強迫癥”就要發(fā)作一次。這是比哈利·波特的魔法還要強大的法術。越來越大的序數(shù),帶著越來越大的巨額利潤,裹挾著這個文化符號,不斷地增生、膨脹,年復一年。

  看來,以后上書店買書,得帶上一把掃帚,一旦看見書架上擺著《哈利·波特(7)》,趕緊騎上掃帚逃走。

  (作者為上海文化批評家)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編輯:周亦男】
 


  打印稿件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
[京ICP備05004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