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地方豪杰或者武林盟主之流,經(jīng)常會在晚年意興闌珊,于是請出頭面人物,廣發(fā)英雄帖,寫明在某年某月某日金盆洗手退出江湖。金盆洗手以后如果還想插手武林公事,沒人會理你;去找已經(jīng)金盆洗手的人尋仇的,也會被江湖同道不齒甚至討伐———武林有武林的規(guī)矩。
在文學江湖,金盆洗手另有新詞,叫做“封筆”。過去的封筆通常指歇那么一段時間,以后還要繼續(xù)寫的。現(xiàn)在說封筆則都帶著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換言之:老子不陪你們玩了!
大喊封筆,就是發(fā)發(fā)牢騷
代表人物:余秋雨
作為普及型的讀物,沒有誰的作品比余秋雨更好,而對十幾億人進行文學知識的普及,怎么說都是件光榮的事情。批評家們高高在上,只許自己風雅頌,見不得老百姓對文學有起碼的追求,還冷嘲熱諷的,可謂心腸狹隘。
不過,別管評論家的態(tài)度多壞,都不能掩蓋余先生“封筆”風波的鬧騰本質(zhì)———因為對文化圈的日漸“不滿”,因為已經(jīng)出版了號稱“記憶文學”的《借我一生》心事已了,于是據(jù)說已經(jīng)很厭惡這種作為文壇焦點的生活的余秋雨,高調(diào)地喊出了“封筆”:“我將退出文化圈,不僅是封筆,而且不再參與文化活動。”言之鏘鏘,然而余秋雨的“對手”們不信:“他講封筆已經(jīng)多次,不是新聞,是舊聞”、“封筆又是商業(yè)秀”、“又是一種陰謀和欺騙”……
最了解一個人的,往往是他的對手。果不其然,余先生宣布封筆以后,是否寫了什么作品還不得而知,文化活動倒一個都沒少參加,三天兩頭出現(xiàn)在各個報刊雜志,比原來的“出鏡率”更高了,沒見有什么低調(diào)的舉動。他身邊的朋友則紛紛出書,針對前一段時間對其“封筆之作”《借我一生》的批評,展開了更加高調(diào)的反批評活動。
如此封筆,說多了,人就不太信了。
號稱封筆,隨后折騰從前
代表人物:金庸
有人說金庸的武俠小說不是文學,這話一說出來,就練好鐵頭功等著被拍吧。還有人舉例說某某看了金庸的小說,練輕功從二樓跳下來摔壞了腿,借此貶損金老的作品有讓人學壞的“功能”。這種評價更低級,明明是讀者腦袋進水,關作家什么事嘛。
金老“封筆”一說由來已久。1972年《鹿鼎記》完成之后,就決定封筆。30年過去了,三四代讀者成長起來,而金庸作品的影響從未有分毫減弱。大概近年手癢難耐,也可能人老了會變成比較隨心所欲的頑童,總之金老先生的“封筆”一說有了新變化,他又開始創(chuàng)作了。更可怕的是,由于創(chuàng)造力不同以往,另起爐灶不太容易,于是做出了令全世界金庸迷震驚的舉動———改原著!
小龍女和楊過的感情變質(zhì)了,段譽不那么愛王語嫣了,韋小寶的老婆跑了一大半……更過火的據(jù)說還有。金迷原本以為沒有比張紀中拍電視劇更讓人痛心的事情了,現(xiàn)在看來,張導帶來的“傷害”實在是小兒科。金頑童拿著自己的經(jīng)典,想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旁人只有齜牙咧嘴皺眉的份兒。
這樣的封筆,還不如重新開“禁”,過猶不及,金老怎么就沒想明白?
先說封筆,其后矢口否認
代表人物:瓊瑤
最見不得別人說瓊瑤的壞話,因為好多人是讀瓊瑤的書長大的,并由此確定自己的戀愛觀和感情觀,是把瓊瑤當作偶像崇拜的。
愛之深,責之切。人們曾說過“瓊瑤的后期作品如《還珠格格》之類,是不能列入瓊瑤作品之列的”,就是為自己這樣的瓊瑤迷挽回點面子———每次旁邊有人唱著“你是瘋兒我是傻”跑過來揶揄地問“你是瓊瑤迷”的時候,我都帶著鎮(zhèn)定的羞愧表情說些“你讀讀她早期的作品嘛”一類的話,搪塞過去。
《還珠格格2》在臺灣收視率低迷,瓊瑤曾傷心地表示封筆。其后又“為了和平鑫濤先生一起安度晚年,決定封筆”。然而,兩次的高調(diào)封筆,最終都是一場羅生門———瓊瑤當時沒有否認,后來則表示決無此事,真相如何,說不清楚!哆珠格格》最終寫出了第三部,似乎連原來的那撥演員都怕了,換了撥新的。我沒有看,身邊的人則說“慘不忍睹”。
非要把一個美好的故事寫到面目猙獰,真不如見好就收留個美好回憶啊。
含糊封筆,絕不把話說死
代表人物:梁鳳儀
任何一類過于鮮明甚至格式化的寫作套路,都會在某一時期掀起熱潮,然后慢慢散去,不管怎么努力,都無法再達到鼎盛時期的效果。梁鳳儀的豪門恩怨型的創(chuàng)作,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紅極一時。庸俗一點地說,時代在變,梁鳳儀的作品風格如果沒有新的突破,對老讀者來說,未必比得上從前的經(jīng)典,對年輕讀者來說,已經(jīng)沒有吸引力了。
梁鳳儀的態(tài)度倒是很端正,始終自認是一個商人。盡管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創(chuàng)作了,但做客搜狐聊天時,她并沒有喊出從此不再創(chuàng)作的呼聲(盡管這樣會比較有轟動效應),而表示只是近期專心做些生意上的事情,一定還會重出江湖的。
梁鳳儀是個聰明人———即使沒時間創(chuàng)作,也盡可能低頭忙活自己的事,別急著和文壇劃清界限,六十年的河東河西,誰說得準呢。
作家封筆,實在自戀太過
作家不是什么武林人士,作家們沒有仇敵,你完全不必擔心一直寫下去會被人追殺。為什么非要喊“封筆”?真心告別文壇的少,嚇唬別人的居多。但是,嚇唬的是誰呢?讀者?編輯?媒體?無論目標是哪一方,作家都未免有點自戀了。文壇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五年。沒有誰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哪個,讀者都不會崩潰,編輯都不會缺稿源,媒體都不會少新聞。
何為作家?有感而發(fā)罷了。心中有所思想,不吐不快,才會形成文字最終成為作家。年歲漸長,要抒發(fā)的心聲只會更多,這時候封筆,封得了么?
還是別說封筆吧。能寫就寫,寫不動的時候,休息休息也好。先別封住退路,言之鑿鑿地號稱從此不再寫作,萬一哪天忍不住又出手了,本來是光明正大的事,卻因為前面有話擺著,或者食言而肥或者授人以柄,總不是件光彩的事。(江筱湖)
來源: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