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月17日電 據(jù)索非亞新聞網(wǎng)報道,歐盟官員日前表示,隨著歐盟經(jīng)濟共同體的擴大,在歐盟內部花銷在翻譯上的費用也成倍增長,估計將高達10億美元。
1957年歐共體成立以后,首腦會議通過的第一個決議就涉及語言多樣性。從此,歐洲大家庭就有了一條規(guī)定,成員國的官方語言就成為歐共體的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
當時作出這項決議的出發(fā)點是強調各成員國一律平等,通過不限制工作語言的數(shù)量顯示這個大家庭有別于其他國際組織。
在歐共體建立之初,法、德、意、荷、比、盧6個創(chuàng)始國用的是4種官方語言(比利時為法語,盧森堡不要求使用盧森堡語)。
擴大成15國時,官方語言演變成了德語、英語、丹麥語、西班牙語、芬蘭語、法語、希臘語、意大利語、荷蘭語、葡萄牙語、瑞典語等11種,11種語言互譯的組合達110種。
如今擴大成25國,10個新成員在5月份加入歐盟,又新增了愛沙尼亞語、匈牙利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馬耳他語、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斯洛文尼亞語和捷克語,使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增至20種,語言互譯的組合達380種之多。
根據(jù)歐盟文件委員會的估計,花銷在歐盟內部各種語言之間翻譯的費用將會從原來的大約7億2千萬美元增加到10億6千萬美元。而其中口譯的費用將會從去年的1億3千7百萬增加到2007年的3億1千2百萬美元。
根據(jù)統(tǒng)計,目前歐盟每年需要翻譯的文件材料多達300萬頁,需要翻譯的會議每年逾1.1萬名,一次會議就需安排60名翻譯進行20種語言的同聲傳譯(章田/雅龍)
相關鏈接:歐盟的成立和5次擴大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lián)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
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這六個國家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tǒng)稱《羅馬條約》。
1958年1月1日,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
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的《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并,統(tǒng)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1973年,英國、丹麥和愛爾蘭加入歐共體。
1981年1月1日,希臘成為歐共體第10個成員國。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共體,使歐共體成員國增至12個。
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jīng)濟貨幣聯(lián)盟和歐洲政治聯(lián)盟為目標的《歐洲聯(lián)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盟。
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決定邀請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2004年5月1日,這10個入盟協(xié)議簽署國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