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里面的學生幾乎都是被稱作“十聾九啞”無聲世界里的孩子。在這里,他們得到了特殊的關愛,他們了解了聲音,感知了語言,終于從無聲的世界里走出來
“天上的星星眨呀眨,我給星星打電話……”短短的幾句兒歌,對于正常的兒童算不得什么。然而,對于無聲世界里聾啞孩子中傳出的歌聲,我們就要刮目相看了。
“來到這里的聾兒,大都一句話也不會說,主要是他們感知不到聲音,我們就從訓練感知和聽話入手!焙颖笔嬷菔杏變禾亟虒W校的校長梁繼英說。到了這里,聾兒能接受正常的語言訓練。弱智可分別在培智班、早期干預部和啟智部接受科學的教育。
聾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根據(jù)聾兒的這種特殊性,這里每天組織孩子練做舌位操和呼吸操,通過口型、舌位、呼吸等,讓聾兒感知聲音,所有的感官都用上了,讓聾兒用手觸摸喉結(jié)、腮部和鼻翼,使處于無聲世界里的聾兒感知聲音的存在。
教學生感知聲音,這是第一步。作為特教老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學會捕捉聾兒潛在的語言,開發(fā)他們的語言盲區(qū)。
聾兒中有一個叫張浩的孩子,他沒有一點語言能力,平時只有靠理解和看話來了解老師的意思。一次,孫艷娜老師教孩子們“r”音時,偶然發(fā)現(xiàn)張浩發(fā)了“g”的音,她欣喜得不得了,于是,就把張浩叫到一邊,讓他再發(fā)一遍這個音。剛開始,張浩有點靦腆,對偶然發(fā)出的音,根本沒有印象,孫老師就一遍一遍地引導。結(jié)果,張浩還真的會叫“哥哥”了,孫老師就引導他說與“哥”相差不多的字,比如“個、各、哥”等相差不多的字。當張浩基本掌握了帶“g”的一些字后,孫老師就又教他可、克、可、棵……就這樣,孩子進步很快,孫老師不但為張浩高興,也為自己又摸索到一條經(jīng)驗而高興。
老師們盡量地對每一個聾兒付出一樣的愛。有的孩子記憶力太差,今天學了明天就忘了,有的甚至課上學了,下課就又忘了。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們就延長教學時間,鼓勵孩子多說話,多用學過的東西。
天下的孩子是一樣的,聾兒也有他們的頑皮,有偷懶的時候。有的孩子,一上課就上廁所。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就在別的學生休息的時候給他補課,生活上多照顧點,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到主動,F(xiàn)在,學校有40多個學生,他們學習都特別主動。
聾兒本身就有膽怯、孤僻、內(nèi)向、自卑的性格。為了使聾兒能夠早日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特教老師給了這些特殊孩子更多的關愛,使他們變得開朗了、活潑、自信了,不愿和人交流的也能夠和陌生人主動打招呼了。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