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中國新聞社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科教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本文繁體版

成績不是唯一標準 滬高考錄取將參考社會實踐

2003年11月14日 09:34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上海市高考將不再以升學考試成績作為惟一錄取標準,而將嘗試參考學生成長記錄、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綜合實踐活動記錄等其他資料,綜合考量后進行錄取的做法。

  記者從上海市教委了解到,該市高中將發(fā)放《上海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并將制作學生檔案電子文本,供普通高校錄取時參考。

  據了解,新的《上海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高中年級試行)》在傳統(tǒng)的《上海市學生評價手冊》的基礎上作了一定的修改,并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部分作了相應的調整。新手冊中提出,除考試或測驗外,對學生的評價方法要多樣化,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fā)展和變化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在一起,使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綜合素質考評是高考制度的補充形式。”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吳剛認為,高考只是紙和筆的一次性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偶然性較大,但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習慣等書面以外的素質都無從考查。

  高考雖然有弊端,但漏洞相對較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吳剛說,此次上海提出的高校錄取標準多元化并沒有改變高考的性質,只是針對現(xiàn)行高考無法考查學生綜合素質這一缺陷作一補充。把綜合素質作為高考錄取的衡量標準之一是合理的想法,但操作起來有難度,其試行是“摸著石頭過河”,效果如何尚需要時間檢驗。

  據悉,上海此次試行的評價手冊相關內容對國外的做法有所參考又并不相同。相比較而言,中國國現(xiàn)在還處于高校錄取制度改革的摸索階段。

  吳剛教授表示,自主招生不完全標志著大學錄取標準的多元化,因為自主招生的生源主要由學校推薦優(yōu)秀學生入選,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定義的優(yōu)秀學生不完全一樣,有的學校以學習成績?yōu)樵u判準則,有的學校則考查學生的課外專長。

  對于上海此次高考錄取標準的改革,有教育界人士給予了積極評價,認為新的方法打破了以往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惟一升學標準的傳統(tǒng),將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個人素質和社會實踐等各方面的情況綜合起來,有利于建立學生文化水平等級成績、綜合評價情況和高等院校招生錄取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但社會上也有質疑的聲音。綜合素質就像雙刃劍,在為學生打開高校大門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果。“在錄取學生時若考慮綜合素質因素,在中學里會不會催生‘世故’文化?”吳剛教授表達了自己的擔心,“不否認一部分學生會出于功利目的而參加課外活動或者討好教師!

  此間有評論認為,現(xiàn)在實行的高考制度是相對公平的選拔高校生的制度,如果引入綜合素質評價,將很難量化,而且人為操作過程中有產生腐敗的可能。更有人提出為什么要把公益活動和高考結合在一起。公益是自愿的,出于真心誠意的,而高考是出于個人目的,大家都會竭盡全力地考好。不能蓋章證明的公益活動,考生們還會參加嗎?能蓋章證明的公益團體,向考生們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會不會變成一門生意呢?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有的高校負責人認為,高考改革是否成功不僅要看招生是否公正,更要看選拔出的學生在大學里是否表現(xiàn)得更出色。(記者:龔瑜)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關于我們】-廣告服務-【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帽揪W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