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提神,為何有人靈有人不靈?

分享到:
分享到:

咖啡提神,為何有人靈有人不靈?

2024年08月30日 14:30 來源:羊城晚報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你喝一口就睡不著,他喝一大杯照樣呼呼大睡;喝杯咖啡再午睡,醒來時更提神……

  咖啡提神,為何有人靈有人不靈?

  咖啡,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飲料,常被人稱之“續(xù)命神器”。

  奇怪的是,咖啡的提神效果卻因人而異:有人喝一杯能頂一天,有人得一天喝兩三杯才能有精神;有人大晚上臨睡前喝上一杯,也可以照睡不誤;有人堅持“過午不喝”,不然失眠一整夜……

  這背后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咖啡提神究竟有怎樣的奧秘?

  為什么喝咖啡就不犯困了?

  咖啡能讓人興奮,主要原因是咖啡中含有一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劑——咖啡因??Х纫虿恢淮嬖谟诳Х戎?,像能量飲料、茶葉、奶茶、可樂中都有。

  我們大腦中負責產(chǎn)生困意的部分是腺苷和腺苷受體。喝咖啡之所以能提神醒腦,是因為咖啡因的分子結(jié)構(gòu)類似于腺苷,能夠搶先結(jié)合到腺苷受體,占據(jù)原屬于腺苷的位置。它阻止了腺苷與腺苷受體結(jié)合后,大腦就不會產(chǎn)生困意,從而使我們感到清醒甚至精神煥發(fā)。也就是說,咖啡因是通過這種機制“挾持”了大腦,阻斷了讓我們犯困的神經(jīng)信號的正常傳遞。

  咖啡因?qū)ξ覀兩眢w的影響遠不止于此。它還可以增加心臟的搏動頻率,提高血壓,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

  為什么咖啡的提神效果因人而異?

  每個人對咖啡因的反應都不同。不同個體對咖啡因代謝的速率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可能主要歸因于肝臟中與咖啡因代謝相關的酶的效率不同。我們的基因、年齡、體重甚至是性別,都會影響我們對咖啡因的反應。

  更具體地說,有些人的肝臟可能本身就具有更多的細胞色素氧化酶等肝酶,這使得他們可以快速地分解咖啡因,使其效果減弱;有些人則可能因為缺少這些酶,對咖啡因的敏感度更高,可能喝了咖啡還會出現(xiàn)心臟突突跳且手發(fā)抖的情況——對于這部分人來說,就應該注意控制攝入咖啡因的量。

  有些經(jīng)常喝咖啡的人可能發(fā)現(xiàn),咖啡對自己好像越來越“不管用”了。這是因為,如果持續(xù)性地攝入咖啡因,咖啡因總是搶占腺苷的受體,體內(nèi)游離的腺苷就越來越多。這樣反而會讓人更加容易犯困。如果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需要緩一緩,讓身體多休息,因為充足的休息能讓體內(nèi)的腺苷被分解掉,這樣身體就不會疲憊,大腦也會重新燃起對咖啡因的喜愛。

  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攝入咖啡因會增加人體內(nèi)腺苷受體的數(shù)量,以便接收游離在外“無家可歸”的腺苷。這也會讓人更容易犯困,從而形成對咖啡的依賴——或者說,這就是喝多了咖啡后對其產(chǎn)生依賴的原因之一。

  不想失眠該如何喝咖啡?

  如果你恰好是那種喝了咖啡就會失眠的人,或許想知道,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在不失眠的情況下享受咖啡的香醇。

  我們知道咖啡因在體內(nèi)是會逐漸被代謝分解掉的。類似于藥物在生物體內(nèi)也存在相對穩(wěn)定的半衰期,即藥物在生物體內(nèi)濃度下降需要一定的時間,咖啡因在人體內(nèi)也有這種半衰期。

  通常,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約為3到5小時,也就是說,咖啡因在被人體完全吸收后,大約4小時后,體內(nèi)的咖啡因濃度就會減半,8個小時后減到四分之一,以此類推。所以,對咖啡因敏感的人應該盡量避免在睡前幾小時內(nèi)喝咖啡。

  或者,你可以干脆選擇低咖啡因或者無咖啡因的咖啡。這些咖啡的味道和普通咖啡幾乎沒有區(qū)別,但是卻可以讓你避免因咖啡因?qū)е碌氖摺?/p>

  當然,如果你還是睡不著,就最好用助眠的熱牛奶或者熱巧克力代替咖啡了。

  喝咖啡的“正確姿勢”

  首先,想用咖啡提神,就得先下手為強,趕在犯困之前喝。

  咖啡從入口到吸收是需要時間的。一般喝完咖啡后45分鐘左右,咖啡才會被人體充分吸收,99%的咖啡因會開始發(fā)揮作用。半衰期按4小時來計算,那么喝咖啡后的45分鐘到4小時零45分鐘內(nèi),咖啡因濃度較高,會持續(xù)發(fā)揮提神作用。但提神效果應該只會越來越差——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喝完咖啡,有時越工作越困。反正,如果你總在早上10點犯困,那就在9點半左右來一杯咖啡。想在下午保持清醒,那就在下午1點左右喝咖啡。

  另外,據(jù)英國一項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午睡前先喝一杯咖啡,能讓午覺醒來后精神更好。這是由于短時間的睡眠能幫助大腦清除產(chǎn)生睡意的腺苷。與此同時,咖啡因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發(fā)揮功效,午睡一會醒來,咖啡提神的時間便剛剛好。研究人員將這種模式稱為“咖啡小憩”,他們聲稱,午睡前喝杯咖啡能提高咖啡因?qū)Υ竽X的影響,提高記憶。

  其次,喝咖啡一定要適量。

  適量飲用咖啡不僅可以提神,還有益健康。這一點,近年來已被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多次證實。喝咖啡或可降低患大腸癌和肝癌的風險,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發(fā)表在《英國醫(y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咖啡因可能還具有減肥功效,血液中咖啡因含量高可能會抑制體內(nèi)的脂肪含量,并且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

  咖啡確實有諸多好處,但是過量飲用也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短期表現(xiàn)有失眠、心慌等。長期、重度(每天6杯或以上)的咖啡攝入,反而會增加血液中脂肪的量,顯著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所以,即便非常喜歡飲用咖啡,我們也應該適量、有節(jié)制,控制咖啡因的攝入量。一般來說,每天最多喝3到4杯(約400毫克咖啡因)的咖啡是安全的。

  另外,還應該注意咖啡的糖分和奶油含量,過多的糖分和奶油會增加熱量攝入。

  最后,不要依賴咖啡,忙碌過后適當休息才是最好的。記住,咖啡只會推遲疲憊的到來,但不能消除疲憊。當咖啡因被代謝掉后,疲憊依然會顯現(xiàn)。腺苷雖說能通過休息清除,但長期睡眠不足會引起更多健康問題。當你松弛下來再去喝杯咖啡,會發(fā)現(xiàn)咖啡最迷人的不是清醒和克制,而是它的香醇。

  鏈接 其他答疑

  1 茶和咖啡能一起喝嗎?

  喝茶、喝咖啡對健康都有諸多好處。2024年,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fā)表在《美容皮膚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喝咖啡的人能夠有效降低面部皮膚衰老的風險。研究人員推測,咖啡美容的原因在于其中含有的綠原酸等多酚物質(zhì)。茶葉中也富含多酚能有效清除體內(nèi)自由基,對抗皮膚老化。

  在另一項來自天津醫(yī)科大學的研究還提到:不論是喝咖啡還是喝茶,都可以降低患癡呆癥和中風的風險,而且如果既喝茶又喝咖啡效果更好。他們的測試結(jié)果顯示:每天喝2到3杯咖啡或3到5杯茶,或組合飲用4到6杯咖啡和茶的人,中風或癡呆的發(fā)生率最低。

  來自日本的一項研究還表示,每天既喝綠茶又喝咖啡或許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延長壽命,改善生活。

  不過,想要達到茶與咖啡一起喝的最佳效果,還是記住三點:一、要適量飲用;二、盡量上午、最遲在下午三點前喝;三、要注意控糖。

  2 咖啡因與抑郁癥存在關聯(lián)嗎?

  2023年發(fā)表在《精神病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每天喝2到3杯咖啡的人患抑郁和焦慮的風險較低;但每天喝6杯以上咖啡的人患抑郁和焦慮的風險更高。

  但該研究也提到,每天喝2到3杯速溶咖啡可以降低患抑郁癥的風險,但不能降低患焦慮癥的風險。

  還有一些類似研究指出,咖啡因?qū)σ钟舭Y的緩解作用也是因人而異的。適量攝入咖啡因可能會暫時緩解某些個體的抑郁癥狀,但也可能具有潛在的情緒增強效應。

  總之,對可能存在抑郁癥或焦慮癥風險的人來說,咖啡更加不能過量。不然,可能會加劇焦慮、擾亂睡眠,并導致負面的心理健康狀況。

  3 孕婦可以喝咖啡或茶嗎?

  雖然有研究在對孕婦孕期低劑量攝入咖啡因(每日攝入<200毫克)的相關數(shù)據(jù)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咖啡因和妊娠期高血壓及子癇前期的發(fā)病有明顯關系,但專家們都不建議孕婦喝咖啡或濃茶。

  因為咖啡因是一種脂溶性物質(zhì),能夠自由穿過所有生物膜,包括血-胎盤屏障。然而,胎兒和胎盤本身沒有代謝咖啡因的酶。有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懷孕期間的咖啡因攝入與不良的妊娠結(jié)果是存在關聯(lián)的,包括宮內(nèi)生長遲緩、低出生體重、亞生育力和自然流產(chǎn)等。其中證據(jù)最多的,就是咖啡因的攝入可致胎兒的體重下降。因此,國際上各健康指導機構(gòu)都建議妊娠期間應降低每日咖啡因攝入量,每天200毫克咖啡因已是上限,相對還算安全,越少攝入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咖啡與茶里含有咖啡因,許多飲料中都有咖啡因。比如355毫升的可樂中約含30毫克的咖啡因;250毫升的熱可可中約含5毫克咖啡因;250毫升運動飲料中通常也含80毫克左右的咖啡因。

  (羊城晚報 作者 王正陽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江海 整理)

【編輯:劉陽禾】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健康新聞精選:

換一批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