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產經(jīng)資訊|廣 告|演 出|圖片庫|供 稿
■ 本頁位置:滾動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中日共研歷史任重道遠(2)

2006年12月22日 10:25

  中日共同研究歷史遇到的困難,首先將是中日在現(xiàn)有歷史觀上的分歧,其中不但涉及對歷史事件的起因和結果的定論,更將涉及對歷史細節(jié)的占有和詮釋。日本民族素有對細節(jié)的精細著稱,中日歷史觀交鋒在相當程度上將是歷史細節(jié)的交鋒,而中國民族素來有忽視細節(jié)或不善于整理細節(jié)的毛病。

  其次,中日歷史觀的分歧,勢將切入中日兩國民族精神世界的傷口。就戰(zhàn)爭起因而言,與其說這是中日兩國的恩怨,還不如說這涉及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在亞洲現(xiàn)代化道路上走過的一段思想史的彎路;若不能切入到這一層面,那么中日的歷史觀研究,將永遠只是在近代史描述的表層徘徊。共同研究歷史雖是建設性的一步,但其間的困難絕對不能低估。

  可吸收他國學者參與

  就目前而言,兩國學者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將是:到底是以政治心態(tài),還是學術心態(tài),抑或自由開放的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進入共同研究歷史項目?另外,○八年將推出一個什么樣的成果?該成果如何向兩國國民推廣?若分歧過大如何解決?如何解決自身民族精神史上的缺失或缺陷?

  最后,中日共同研究歷史項目不妨也可吸收其他國家(如歐美、韓國、東南亞等)的專家學者參加,以增加視角,豐富視野,平衡中日截然不同的歷史觀。 (摘自香港《太陽報》;文: 邱震海;有刪節(jié))

[上一頁]  [1]  [2]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