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許多片子,《南京》并不煽情,它只是平靜地講述一場戰(zhàn)爭、一個民族的苦難、另一個民族軍隊的獸行,以及幾個第三方普通公民在地獄一樣的彼時彼地、神性般的救贖,卻足以令你心里波濤洶涌。
看電影《南京》(Nanking)之前,以為自己對中國抗日時期的南京大屠殺事件知之甚詳。沒想到,電影讓我驚訝,我對歷史認識的不足。
平靜地講述獸行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它技巧不多,但片中大量的陳述、圖片、影像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人類可能做出的殘暴行為,在許多驚悚恐怖片中已司空見慣,只是沒想到,當一些史實中的暴力,通過幸存者的重新轉述,或是珍貴鏡頭的呈現(xiàn),仍讓人深深震撼。而震撼兩個字,我這才發(fā)現(xiàn),在虛構的商業(yè)片影評中,未免太濫用了。
片中最珍貴的一幕是,一個叫約翰馬吉(John Magee)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攝影機冒生命危險偷拍的膠片,以紀錄日軍讓人背脊發(fā)涼的獸行。還有在日本和平組織的幫助下,總算找到幾個肯出來講述當年親身所犯暴行的日軍老人的片段。
被張純如“盯”上
本片根據(jù)旅美華裔女作家張純如作品《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改編,美國人稱為中國版《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它講述當年8名歐美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南京建立避難區(qū),保護了近25萬市民免受日軍暴行的歷史,因為是從外國人視角講述史實,所以更顯客觀、真實、珍貴、感人。
張純如完成作品后,才36歲的她竟選擇開槍自殺?赐觌娪,才明白她深入書中世界,如何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南京》制片人泰德萊昂西斯(Ted Leonsis)說,他投資這部片子是受到張純如作品的啟發(fā)。三年前的圣誕節(jié)期間,他在巴哈馬群島度假,在旅館的房間里無意間從報紙上看到了張自殺的訃告?赐陥蠹埡笏S手把報紙扔到廢紙簍,但報紙的一角卻露在外面,上面女作家那雙純潔無邪的眼睛“一直在盯著他”。于是他在回家時又把那張報紙放入了行李中。
回到紐約后,他找來了張的原書閱讀,閱完后他為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無知感到羞愧,并深感大多數(shù)美國人根本不了解當年發(fā)生在遙遠中國的這段歷史,于是決心開拍本片。
它不反日,而是反戰(zhàn)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中國國內推出大量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片,不過據(jù)說本片是水準最高的一部。
世人應該感謝,在大家選擇遺忘、懷疑、保持冷漠的時代,還有一部電影可以承繼中華民族曾經(jīng)的慘痛記憶,試圖還原歷史真貌。它見證個人在面對邪惡時所體現(xiàn)出的勇氣和信念,且以嚴正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借以敲醒人性深處的良知。
南京大屠殺對民族思想及人類生存有何意義?網(wǎng)上有人說得好,它不是反日,而是反戰(zhàn);它是我們必須承載的重量,一個民族可以保持清醒并汲取力量的源泉。(摘自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洪銘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