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到訪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 中新社發(fā) 任晨鳴 攝
中新網11月19日電 美國《僑報》當地時間18日刊文說,奧巴馬首次中國之行,就廣泛的問題與胡錦濤進行了深入交談,雙方達成了諸多共識和若干具體成果。既增進了個人友誼,也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還有機會表達美方的關切,取得了六大“成功”。用白宮東亞顧問貝德的話說:此行完成了預期目標。
文章摘編如下:
奧巴馬首次中國之行,雖然只有短短66個小時,但他就廣泛的問題與胡錦濤進行了深入交談,雙方達成了諸多共識和若干具體成果。既增進了個人友誼,也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還有機會表達美方的關切。用白宮東亞顧問貝德的話說:此行完成了預期目標,是成功的。
成功之一:深化美中“積極、合作、全面”關系,提出建立伙伴關系。
雙方確認美中關系的全球意義,共同利益擴大;表達了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對挑戰(zhàn)的意愿。貝德說,這是建立應對全球問題伙伴關系的第一步。
“應對全球問題伙伴關系”新概念的提出,豐富了“積極、合作、全面”關系的定義,并且得到胡錦濤的正面回應。
“應對全球問題伙伴關系”意味著美方希望在全球問題上,中國能夠與美國攜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其實是布什時代“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概念更加務實的確認。
成功之二:雙方為增強戰(zhàn)略互信進行再保證,力度前所未有。
美中聯合聲明以專門章節(jié)強調要加強雙邊戰(zhàn)略互信,與以往籠統(tǒng)談加強互信相比,此次著墨之多,行文之明確,前所未有。
在中國關注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問題上,美方第一承諾不支持任何破壞勢力的任何活動;第二有意避開“臺灣關系法”,至少對中國是一種安撫。實際行動如何,雙方拭目以待。
成功之三:雙方對重大問題共識增加,能源合作成果多。
全球經濟復蘇,經濟平衡增長,核不擴散,朝核、伊核問題,氣候變化,能源安全,雙方的共同語言增加,盡管在具體處理手法上仍有分歧。
白宮副國安顧問佛曼表示,在氣候變化的重大課題上,雙方都同意采取重大行動減排;認為哥本哈根大會必須著眼于所有討論中的問題,包括各國減排,發(fā)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等達成共識;雙方都同意堅守承諾,并保持執(zhí)行承諾的透明度。重要的是,美中為哥本哈根大會成功,朝同一方向努力。
成功之四:美中高官個人友誼加強。
胡錦濤釣魚臺夜宴奧巴馬,中國舉行盛大國宴歡迎美國高官,奧巴馬與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會談,不僅僅是公事公辦,更是加深領導人個人友誼的絕好機會。當胡錦濤輕松地向奧巴馬介紹中國拉面,向奧巴馬敬上長城干紅時,兩人談起國事來,或許會更加自如,更能找到共同語言。
駱家輝、朱棣文等華裔高官隨行,給美中關系增添了一點“親情”。兩國高官雖然交往時間不長,但已成為老朋友。希拉里與戴秉國、楊潔篪,駱家輝、柯克與陳德銘,在多個場合自由交談,看上去不僅僅是客套的握手寒暄。
成功之五:奧巴馬對中國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貝德透露,首次訪華的奧巴馬對他在上海所見感到印象深刻,對上海學生的熱情印象深刻,感受到中國官員和人民的熱情。
白宮副國安顧問羅德斯表示,上海的高樓大廈,讓總統(tǒng)感到中國經濟發(fā)展之快和驚人成就;總統(tǒng)因此對美中能在能源和環(huán)境方面建立伙伴關系也有更深的認識。
僅僅感受中國奇跡是不夠的,在與上海官員會談中,中國官員提到他們面臨民工進城、基礎設施、教育、醫(yī)保等問題,這讓奧巴馬很感興趣,因為他在美國國內面臨同樣的艱巨問題,感同身受。
認識到中國的國情和現實挑戰(zhàn),有助于奧巴馬在處理對華關系時更加理性務實,而不是單純出于某種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
成功之六:觸及敏感話題,對國內有所交代。
貝德表示,在上海與學生對話時,奧巴馬談到了美國價值觀,法治、言論自由、互聯網,以前從來沒有美國政治家在中國這么做過。奧巴馬還不忘提宗教自由和尊重少數民族文化。
觀察家注意到,奧巴馬在公開場合提人權問題時,通常是泛泛而談,并不指名道姓,卻讓人一眼看出是意有所指。這種“春秋筆法”不至于讓中方感到不快,又表達了美方想說的話,也讓奧巴馬對美國國內的壓力有所交代。(余東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