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2月17日電 臺灣《中華日報》17日發(fā)表社論說,有論者以為,陳水扁很可能有“反社會人格”,這才是他所有怪誕行徑最合理的解釋。而且,陳水扁又因自卑而投射出自大心理,他對權勢、地位、金錢的追求,可能源于自卑、不安和恐懼,渴望支配所有的人和事,在任何事上都要高人一等,不斷標榜自己是“永遠的第一”,就其出版的書舉辦讀后心得征文比賽,而把跟他見面當成獎勵,應是這種心理的反映。
社論摘錄如下:
陳水扁“羈押手稿”─《臺灣的十字架》上架后,聽說大賣,一時似乎洛陽紙貴,扁辦秉承陳水扁之意辦理讀后心得征文比賽,優(yōu)勝者可以獲得到看守所“探扁”的獎勵。消息傳出后,外界一片撻伐之聲,綠營中人也罵聲連連,陳水扁究竟打著什么算盤?自然值得關切。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陳水扁曾是“元首”,地位尊崇,卻因任內(nèi)涉貪被羈押,換做任何人都會羞愧萬分,即使不道歉謝罪,至少也會懺悔反省,但陳水扁在看守所中卻相當活躍,“會客”之余,忽而做詩,忽而寫書,忽而對選舉下指導棋,放封時候還不忘對著鏡頭作態(tài),完全不像在押被告。
如今《臺灣的十字架》傳出暢銷消息,他要辦讀后心得征文比賽,并把跟自己會面當成獎賞,不但使人啼笑皆非,更令人對其心理狀態(tài)表示懷疑。
事實上,陳水扁的舉動并非偶然,絕不能以單純的“不甘寂寞”或“搏取同情”來解讀。真正的原因,毋寧是他的心理狀態(tài)有別于常人。多年來,陳水扁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政治意象顯然對其心理產(chǎn)生影響,他因應政治危機的心理反應,不外乎“權力傲慢”的自大模式、“缺乏安全感”的自卑模式、“機會主義”的投機模式等。具體的說,他的行為準則是:“靜觀其變─制造沖突─凝聚內(nèi)部─煽動對立─妥協(xié)獲利”。
根據(jù)學者研究,陳水扁道德意識十分薄弱。長久以來,陳水扁擅長用法律知識攻擊政敵,也很會鉆法律漏洞為自己牟取利益,謊言即使被拆穿也會振振有詞。這似與“反社會型人格異常”情狀多少有些相符之處;有此情狀者總是將過錯歸咎于他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才是對的,他們只忠于自己,必要時先發(fā)制人以避免被攻擊,對他人則常下立即性的批判,而本身缺乏內(nèi)省與自覺;他們不斷說謊,為自己的利益而欺騙他人,對于傷害他人或非法取財覺得無所謂,或者將其合理化。
有論者以為,陳水扁很可能有“反社會人格”,這才是他所有怪誕行徑最合理的解釋。而且,陳水扁又因自卑而投射出自大心理,他對權勢、地位、金錢的追求,可能源于自卑、不安和恐懼,渴望支配所有的人和事,在任何事上都要高人一等,不斷標榜自己是“永遠的第一”,就其出版的書舉辦讀后心得征文比賽,而把跟他見面當成獎勵,應是這種心理的反映。
正因為這種心態(tài)作祟,所以陳水扁從不覺得自己A(指貪污)錢有罪,也絕不認為欺瞞訛詐有錯,反正任何過失甚至不法,他都找得出合理的借口;相反的,如果同樣的事是別人所做,他就會毫無留情的撻伐抨擊,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這樣的雙重標準,他一點都不覺得矛盾。
羈押在看守所的陳水扁,與坐在“總統(tǒng)府”里的陳水扁,心態(tài)上似乎沒有兩樣,凡事“唯我獨尊”、“阿扁不會錯”。明白這個道理,對陳水扁的行徑也就見怪不怪,陳芳明和林濁水指斥陳水扁腦筋錯亂,豈為無因?盡管如此,我們實在不得不說,陳水扁不問是非、不講道德、一意孤行,讓這種人當上“元首”,一當就是八年,不僅是臺灣人民的不幸,更是臺灣“民主”的悲哀。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