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一区天天看,国产乱来乱子视频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武漢大學腐敗案調查:兩被捕領導2003年就被舉報(2)
2009年10月27日 1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并校之后

  2000年8月,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y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此時,龍和陳都是副校長,而陳還當選為武大黨委常委。

  合并后的新武大當時有8個副校長,其中6個都是學者型的,各自分管相應的學院。 “⋯⋯陳紹方因為是本身是經濟專業(yè),他是專職的黨政干部,就管錢了;后勤部分就請龍小樂來管,請他管的時候,我思想斗爭很久,因為不是他的專長!焙罱懿f。

  這個從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并過來的新任副校長表示,后勤也不是他的專長,也沒有搞過!暗钚iL你盡管安排,我努力做好這個事情”。

  合并后,武大規(guī)模迅速膨脹,而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改革也拉開了大幕。

  2000年下半年開始,“武漢大學后勤服務集團”成立,這被定義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后勤服務實體”。通俗而言,就是一個大公司。

  武漢大學是中國“招標投標”理論的首倡地。此時,他們將它運用于后勤管理,改后勤服務行政撥款為有償收費,學校對后勤服務項目以招標方式向社會選擇承接單位,雙方以訂立服務合同的形式運行。

  不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過程中,凡涉及到教學、科研及師生員工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型設備的購置及大修等,仍由學校投入。

  但這時候學校的投入已經今非昔比,各個高校都開始嘗試引進校外投資方來參與校舍建設。在湖北省,當時有三種學生公寓建設模式:一是合作建設,集中開發(fā)。二是社會企業(yè)承建,校企共同管理。三是政府劃撥土地,按后勤社會化的要求建設和管理。而武大選擇了“社會企業(yè)承建”這條路。

  與此同時,湖北省和武漢市政府先后制訂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例如:在校外建設學生公寓等后勤服務設施,其所需征用的土地比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優(yōu)先優(yōu)惠。學生公寓建設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水電增容費、人防易地建設費等有關費用,等等。由于這些優(yōu)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一些社會企業(yè)參與到了“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之中。湖北全省參與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企業(yè)有20多家,涉及合作項目20多個,協(xié)議投資35億元。

  而巴能軍的公司正是其中之一。

  這個生于1964年的企業(yè)家拿到了武大弘博公寓項目。弘博公寓——這座能容納近4000人的學生宿舍,成為巴的第一桶金。短短幾年后,巴能軍已經成為弘博集團的董事長,資產數(shù)億,旗下實業(yè)頗多。

  武大經管學院世界經濟思想史博士生導師嚴鵬飛對《中國新聞周刊》稱:巴是華中科技大學的本科生,1999年考取他的博士生。當時,陳昭方正是該學院黨委書記。巴能軍善交際,讀博士期間,經常請老師和領導吃飯。日后,他說的最多的就是,“作為一名商人,整合好自身資源是很重要的,比如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人脈網絡!倍@位老板畢業(yè)時的博士論文與教育產業(yè)尤其民辦教育的發(fā)展有關系。

  當時的巴能軍還沒有日后那么多身家,于是他向上市公司——武漢道博融資。而當時身為武大分管財務的常務副校長的陳昭方也及時出手相助,據媒體公開報道“(陳)以武大名義為其在銀行貸款提供了擔保,并提前預付了三年學生租金!

  陳的這一舉動,日后有媒體解釋,巴向陳投桃報李,行賄逾百萬元。但《中國新聞周刊》未能從湖北檢方得到這一說法的證實。

  并校后的新武大基建項目明顯增多,侯杰昌說,學校的后勤、規(guī)劃、基建都歸不同的副校長在管,造成很多不便。于是學校開始實行“大部制”,成立了基建委員會,統(tǒng)籌全校的基建工程,陳是“一把手”。龍也是這個基建委員會中的成員之一。而具體主管業(yè)務的是基建管理部。侯杰昌的說法是,并校后各方面的理順用了大半年的時間。

  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是否出現(xiàn)了漏洞,現(xiàn)在無法獲得官方的證實,但坊間對此懷疑和猜測頗多,很多人說,2000年上馬的弘博公寓,難免沒有問題。

  武大現(xiàn)任校長顧海良也曾向媒體親口證實,陳是因涉嫌收受弘博公寓承建方巨額賄賂而被檢方拘捕。但在10月15日,弘博公司辦公室主任游澤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武大案的始作俑者并非是巴能軍和他的弘博公司。

  對此,《中國新聞周刊》聯(lián)系到武大基建部副部長劉宇舟,但她婉拒了采訪。

    ----- 國內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