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情感寄托的港灣
張建松 戰(zhàn)嘉琦 沈吟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國城市養(yǎng)老面對的突出矛盾是老年人的情感寄托問題。白發(fā)老人們,他們?yōu)閮号、為社會奉獻了大半輩子,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幫助他們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度過幸福的晚年。如果來自政府的支持更大一點、社會的關注更多一點、老人的心態(tài)更積極一點,那么,老年人就會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半月談記者不久前在上海市的采訪印證了這一點。
社區(qū)生活:載歌載舞融化鄰里冷漠
58歲的陳金娣與記者住在同一個小區(qū),幾乎每天都能在小區(qū)里看到她風風火火的矯健身影。每周一、三、五晚上七點到九點,陳阿姨都會到小區(qū)活動中心跳老年健身舞。小區(qū)里和她一起參加健身舞的老人共有20多位,年齡最小的50多歲,最大的有70多歲。而每周二、四、六晚上,陳阿姨則在小區(qū)里散步健身,經常看到她和許多人一起有說有笑地在小區(qū)里快步疾走。
除了這些活動外,每周三下午兩點到四點,陳阿姨還參加社區(qū)活動中心的編織組,在那里,大家聚在一起編織毛衣、小包等,既鍛煉了手和腦,也能給小外孫添件毛衣什么的。每周四上午九點,陳阿姨則去社區(qū)合唱隊,合唱隊共有30多人,參與者也都是小區(qū)里的老人。
近來,小區(qū)里不時響起雄壯激昂的斗牛曲,陳阿姨和一群老年人經常在黃昏的時候,拿著綠色的絲巾,在小區(qū)廣場上一遍又一遍地跳斗牛舞,許多孩子也在一旁湊熱鬧。一打聽,原來市里馬上要舉行老年健身舞大賽,小區(qū)有12位老人組隊參賽,他們正積極排練呢,居委會還為此專門請來民族舞老師培訓。
陳阿姨說,健身舞、合唱隊都是自愿參加的,參加健身舞比賽要自己花錢買服裝,但節(jié)儉的老人們對這些錢并不在乎。參加這些活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結識一批有共同愛好的朋友,退休的生活不會孤單和寂寞,這才是最主要的。
老年人豐富多彩的社區(qū)生活,使以往比較冷漠的鄰里關系變得融洽了。熱心的陳阿姨還被選為小區(qū)樓長和業(yè)主委員會委員。最近,為了小區(qū)物業(yè)管理公司改選的事情,業(yè)委會忙上忙下,陳阿姨自然也不清閑,但從來沒有聽見她說一句牢騷話,見面總是笑呵呵的。
老年志愿者:發(fā)揮余熱老有所為
近70歲的吳立三從上海一家中學的體育教師崗位退下來后從沒有閑著。由于愛好體育,吳老師經常積極主動地加入到當地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中。今年3月,在靜安區(qū)愛國中學舉行的“靜安區(qū)第三屆特奧運動會”上,記者認識了這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作為志愿者代表,他正擔任著跳遠、跳高、騎自行車三個項目的裁判員。
由于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殘疾,很多運動員甚至在參加項目比賽時,還不知道比賽的具體規(guī)則。吳老師經常需要耐心地一遍遍解釋具體規(guī)則后,再親自示范動作。
“我已經連續(xù)3年作為志愿者參加區(qū)委組織的特奧運動會了,作為一名退休體育教師,我在家閑不住,經常要求參加區(qū)委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吳立三老人說,“我們有一個體育大家庭,家庭中的成員都是各個學校的退休教師,大家常常聚集在一起做志愿者,當裁判員。”
當了大半輩子體育教師的吳立三,晚年生活也離不開體育。只要體育大家庭一有活動,他總是積極響應,當志愿者、當裁判,生活過得充實幸福。吳老師說:“我喜歡來這里義務服務,既快樂又有意義!
近70歲的李敦云和翁慶潔夫婦,今年第三次報名參加了上!般y齡行動”,作為老年志愿者遠赴新疆。“退休后,我們一直在社區(qū)做志愿者,比如宣傳世博會、普及疾病知識等!蔽虘c潔老人說:“以前我們去過新疆,感到那里非常需要我們。病人們聽說有上海的醫(yī)生到鄉(xiāng)里,就紛紛趕過來,100多人排隊等著我們看病。今年,我們還要去給新疆阿克蘇職業(yè)學校護理專業(yè)班上課,培養(yǎng)人才。”
目前,上海的“銀齡行動”共舉辦了七期,老年志愿者的平均年齡為62歲,年齡最大的有75歲。“銀齡行動”在支援新疆的同時,也為上海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平臺。
老年旅游:踏遍青山人未老
76歲的張敏載是記者的一位老朋友。10年前的正月初一,記者在上海圖書館采訪時正遇到他在那里查資料,從此與老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以后每到過節(jié)或旅游旺季,總要打電話問問他的情況。張敏載是一位典型的“驢友”,不僅自己熱愛旅游,還是上海市老科協(xié)的旅游組成員,熱心地組織他人一起出游。
退休以后,張敏載的足跡踏遍祖國名山大川,他自己也記不清跑了多少地方。只見他家的餐桌玻璃板下,壓著他在世界各地的留影,墻壁上懸掛著旅游風景名勝的圖片,家里訂閱的報刊全都與旅游有關,許多報刊上還經常能看到他寫的文章。今年6月,他去了浙江中部磐安縣的烏石村,回來就寫了《“夏都”烏石村避暑游》的旅游攻略發(fā)表在《新民晚報》上。
“老年旅游是夕陽人群中的朝陽產業(yè)。上海有300多萬老年人,老年人出行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很可觀,而且我們老年人對旅游也很感興趣。”張敏載說,“旅游可以使老年人從家庭的小圈子融入社會的大環(huán)境,在自然山水之中開闊胸襟,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精神面貌就會煥然一新。旅途中,老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令老年旅游真正成為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閑娛樂活動。”
幾年前,上海市老年學學會就開創(chuàng)性地成立了老年旅游專業(yè)委員會。由全市各區(qū)縣街道社區(qū)一批熱愛旅游的老年志愿者組成,每兩年召開一次研討會,現已有會員1000多人,已相繼出版了老年旅游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兩冊和《上海老年旅游出行新格局》,此外還有定期刊物《上海老年旅游通訊》。
“在我退休以前,旅游還是生活的奢侈品,如今越來越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在繁華的都市住久了,幾個月不出去親近自然,心里就悶得慌!睆埫糨d老人說,“踏遍青山人未老,延年益壽精神爽。這句話已成為許多老年人的共同心聲。”
記者手記:
讓老人安度晚年,政府責無旁貸
從上海的情況看,大部分老人屬于居家養(yǎng)老,長期來看,居家養(yǎng)老仍將是我國城市養(yǎng)老的主要模式,但這并不意味著老人幸福的責任就完全交給了家庭,實際上政府的作用同樣不可缺少。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陳傳書說:“打造適宜居家養(yǎng)老的新型社區(qū),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采取的戰(zhàn)略舉措,也是現代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這樣的社區(qū)里,老年人要有足夠的活動場所和設施,有能夠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活動的組織者和必要的經費……所有這些,都需要政府直接提供或予以支持、幫助。對此,記者在采訪中深有感受。
上海是我國最早步入老齡社會的城市,目前全市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超過30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比重達到21.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因此,上海一直重視老齡事業(yè),致力于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不僅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物質保障水平、醫(yī)療救助水平,而且對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重視。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共有老年活動室5547家,其中標準化老年活動室4145家,各級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276所,各種老年文藝團隊、老年體育團隊上萬個,它們是上海老人豐富多彩生活的“根基”。而要打牢并做大這個“根基”,政府責無旁貸。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