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久久片,成人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網絡輿論缺乏現(xiàn)實基礎 專家憂慮催生"網絡暴民"
2009年07月28日 14:39 來源:半月談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網絡輿論成為公民素質主試驗場之一

  7月16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了《第2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該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3.38億,超過1/4的中國人都上網。與以往相比,農村網民、高收入網民的數(shù)量都有所增長,網民的組成更加貼近現(xiàn)實社會結構。

  3.38億網民,或許還不能說代表中國公民,因為大多數(shù)公民、尤其是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農民較少上網。報告顯示,在7億多農村居民中僅有9565萬人上網。但從調查看,網民卻是代表中國公民中社會參與熱情最高的一群。更重要的是,網絡是當前最便捷最普及的社會溝通方式之一,任何人想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都無法忽略網絡這個陣地。

  良好的公民素質是實現(xiàn)社會善治的必要條件,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提高公民素質,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無疑是對公民素質的深層次關注。

  提高公民素質,不僅要通過教育、學習來灌輸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知識,更要通過大量實踐來形成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即需要一個“試驗場”。一般來說,這樣的實踐主要通過基層社區(qū)和民間組織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基層社區(qū)自治和民間組織發(fā)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不能適應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需求不斷提高的現(xiàn)實,突出的問題在于,城市社區(qū)主要是協(xié)助政府開展工作,而不是自主進行公共事務管理;民間組織的發(fā)展仍存在較大的制度瓶頸,其規(guī)模和能力都較為弱小。

  網絡的迅猛發(fā)展正好彌補了現(xiàn)實中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不足。除了技術的優(yōu)勢,網絡的匿名性、大眾性也促使網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高漲。在網絡上,社會公共性話題、事件總會引起迅速、強烈的反響,并能通過討論給出明確的意見,乃至影響社會現(xiàn)實。從近年來的網絡輿論熱點話題看,無論是華南虎造假事件、杭州飆車案,還是鄧玉嬌事件、高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涉及政府公信力建設、社會道德建設、教育公平等重大社會公共事務,而網民在輿論風暴中所追求的目標,正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可以說,網絡、尤其是網絡輿論,已經成為公民素質提高的主要試驗場之一。

  網絡輿論要將公民素質引向何方值得關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網絡輿論正是一塊公民素質的試金石。網民在網絡輿論的討論中,不僅彰顯了公平正義等公民素質,而且有時候討論的話題會直接指向公民素質本身。7月9日晚,甘肅蘭州市一位老人在小區(qū)門口看到一些司機無視斑馬線行人安全,屢屢闖紅燈,遂進行勸阻,卻無人理睬。老人一氣之下拿起磚頭砸向闖紅燈的車輛,一連砸了十幾輛,引來大量群眾圍觀。這一事件迅速引起網絡輿論強烈反響,網絡輿論最終指向了司機群體中大量存在的漠視生命的公民道德素質問題。這樣的討論,顯然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公民素質建設。

  但是就像老人的行為可以理解、卻明顯過激一樣,網絡輿論始終存在“激情大于理性”的一面。匿名的網絡使人們可以聚集在一起發(fā)表意見卻不用承擔具體責任,這使事情的發(fā)展很難沿著理性的軌道前進。在這方面,“人肉搜索”的負面作用表現(xiàn)最為明顯。在集體道德的名義下,當事人的隱私在網上被“扒個精光”,往往受到過度傷害。這不禁使許多有識之士質疑網絡輿論的合法性:誰賦予了網民對他人的隱私權進行審判、執(zhí)行的權力?沒有底線的道德已經不是道德,缺乏理性的公民素質無疑也會失去方向。

  更需要關注的是網絡輿論的現(xiàn)實調查能力的不足。大多數(shù)人參與網絡輿論,只是泛泛表達意見,對于一些具體事件很少有人能進行實地調查。在事實真相不明的情況下,人們卻往往急于發(fā)表意見,占領道德的制高點。這種“逞口舌之快”的現(xiàn)象很容易走向事實真相的反面。近年來發(fā)生的“史上最毒后媽”事件、“昆明小學生賣淫案”等,均出現(xiàn)了網絡輿論被“忽悠”的現(xiàn)象。

  一些專家憂慮,缺乏現(xiàn)實基礎和理性引導的網絡輿論,最終只能產生“多數(shù)人的暴政”,催生“網絡暴民”。這顯然是一種最壞的結果。我們需要對公共事務熱情參與的公民,我們更需要冷靜、理性的公民。在網絡輿論這個公民素質的試驗場上,除了熱情,我們還急需駕馭現(xiàn)實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政府和網絡輿論的良性互動是提升公民素質的有力保障

  理性引導網絡輿論、全面提供現(xiàn)實信息,當前只有政府才能做到。應該講,各級政府近年來對網絡輿論十分重視,從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與網民對話交流,網絡直播政府新聞發(fā)布會,下大力氣打造主流媒體網站和政府網站,到及時搜集網絡輿情、跟進調查網絡關注事件,一個政府與網絡輿論良性互動的模式正在形成。這無疑是公民素質通過網絡得以提升的有力保障。

  但我們看到,政府與網絡輿論的互動目前仍是零星、被動的,整體上缺乏良性互動的觀念和規(guī)劃,仍有一些政府部門對網絡輿論準備不足,應對失措。例如,在云南“躲貓貓”事件中,網議沸騰,有關部門卻對事件真相調查不力,甚至對網民的調查制造障礙,最終真相查明時卻已經陷入被動。更有甚者,當一些公共事件在網絡上成為關注焦點時,有關部門不去查明真相,公開信息,卻一門心思“捂蓋子”、推卸責任,結果導致更大范圍的不滿。

  政府需要對網絡的發(fā)展有清醒的認識。我國目前25.5%的網絡普及率雖然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70%以上的普及率,但發(fā)展速度驚人,半年就增長了13.4%,普及率過半并不遙遠。網絡的發(fā)展與民意的表達是成正比的,一旦網絡普及率過半,網絡輿論將形成驚人的態(tài)勢。如何駕馭網絡,對于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一項嶄新的課題,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可以復制。視而不見、被動抗拒肯定是不行的,那樣只能導致政府在網絡上被邊緣化、公信力下降。唯有積極主動地運用手中的信息優(yōu)勢與網絡輿論進行良性互動,不斷推動信息公開,尤其是具體事件的處理上要及時公開相關信息,才能在網絡時代、民意時代立于不敗之地。而只有這樣,網絡輿論作為公民素質的試驗場的角色才不會走偏,政府、網絡、公民才有三方共贏的可能。(記者 王新亞)

【編輯:朱鵬英
    ----- 國內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