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nèi)新聞
人權專家:未來30年中國人權保障將更廣泛

2008年12月03日 10:38 來源:人民日報



    2008年9月,重慶云陽實驗小學的孩子們走進課堂。地處西部地區(qū)的三峽庫區(qū)是國家義務教育政策改革的最先受益者。饒國君攝

  對話嘉賓

  李步云(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應抓緊研究,在做適當保留的條件之下,盡快批準《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徐顯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律委委員、山東大學校長)

  ●只有制度上的人權才是根本性的人權。未來修憲,應重構我國的人權體系

  11月初,我國政府宣布將首次制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規(guī)劃未來兩年的中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

  這個消息,對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李步云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來說,是一大喜訊。人權于他們,已是一生的不懈追求。

  30年前,1978年12月6日,李步云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堅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一文,被公認為法學界突破思想理論禁區(qū)“第一文”;他還提出“罪犯也是公民”,引發(fā)大爭論。

  遙想當年,李步云認為,正是30年改革開放,開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人權保障的新時代”。

  29年前,徐顯明作為“文革”后第一個走上法庭的大學生,為一名殺人犯義務辯護。多年來,他撰寫《生存權論》等人權力作,提出多份推動人權的議案和建議,和李步云一起為“人權入憲”鼓與呼。

  “2004年人權入憲,我有一種死可瞑目之感。”徐顯明的話發(fā)自肺腑。

  在兩位中國人權事業(yè)推動者眼中,30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人權保障的新起點,帶來人權觀念解禁、人權實踐拓展。30年后,人權已然成為當今中國的主流價值。未來30年,中國人權將受到空前尊重,人們將擁有更普遍更廣泛更平等的人權。

  五大節(jié)點

  人權不再是禁區(qū)

  1978 十一屆三中全會

  人權保障新“原點”

  背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文革”中,人權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專利。改革開放初期,人權仍被當作“資產(chǎn)階級口號”。1978年這一年,為右派摘帽的人權保障實踐已然先行,至11月全國各地已全部摘掉右派帽子。截至1982年,全國共平反糾正300多萬名干部的冤假錯案,47萬多名黨員恢復黨籍。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并未出現(xiàn)“人權”二字。但李步云、徐顯明都認定它是人權保障的新“原點”。

  李步云:回顧歷史,一個關鍵就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保護人權開辟了國內(nèi)和國際環(huán)境。

  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保障公民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重要理念;尤其是強調(diào)民主法制,這也是個人權問題——民主首先是人的民主權利,法制是為了保障人權。它標志著我國人權保障的新開端。

  徐顯明:人權早已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張:1923年,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份《章程》提出人權;井岡山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寫入“人民的權利”……

  改革開放30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變法的30年、制度創(chuàng)新的30年。只有制度上的人權才是根本性的人權。30年前那場偉大的會議,當之無愧是人權保障的新“原點”。

  1982 第四部憲法

  列舉了28種公民權利,與西方幾無區(qū)別

  背景:1982年12月,新中國制定第四部憲法,即現(xiàn)行憲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有人說,不經(jīng)歷“文革”,不會懂得“公民”的意義。那時,“地富反壞右”不被當作公民看待,喪失做人基本尊嚴。

  此前,1949年“共同綱領”只規(guī)定“人民”的權利;1954年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的權利,卻沒回答什么是“公民”。

  1982年憲法對“公民”的定義,意味著“地富反壞右”也是公民,罪犯也是公民,都應擁有基本人權保障。

  1980年11月20日開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公開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前后44次開庭,被認作“依法辦案的一個范例”。

  李步云:“四人幫”最大的罪行就是踐踏人權。對其依法公審,體現(xiàn)了人權保障五大司法原則:依法獨立審判、司法民主、實事求是、人道主義和法律平等。

  新中國4部憲法中,1982年憲法對人權的各種具體權利列舉最全,與西方國家?guī)谉o區(qū)別。

  公民基本權利,1975年憲法僅2條,1978年憲法也只有12條,1982年憲法則達28條,增加了“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新規(guī)定,大大推動了我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

  1991 首份“人權白皮書”

  人權被稱為“偉大的名詞”

  背景:1991年11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發(fā)表《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人權官方文件。

  在中國政府首份“人權白皮書”中,人權被稱為“偉大的名詞”;強調(diào)實現(xiàn)充分的人權,是“中國人民和政府的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并提出“生存權是中國人民的首要人權”。

  李步云:1993年6月,第二次世界人權大會通過《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180多個國家的代表出席。宣言承認人權具有普遍性,并明確要考慮各國各地區(qū)的特點。這是我國在外交上首次承認人權的普遍性。

  徐顯明:1995年10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接受美國電視臺采訪時表示,實現(xiàn)人權普遍性原則必須與各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公開承認人權普遍性。

  2004 人權入憲

  “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國家基本義務

  背景: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

  2004年5月,全球扶貧大會在上海召開。會議評價中國的扶貧是一個“生動例子”。 僅2004一年,中央財政安排扶貧資金122億元,農(nóng)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290萬!吧鏅嗍侵袊嗣竦氖滓藱唷,中國以扶貧為突破口,開展生動而有效的人權實踐。

  徐顯明:人權入憲有三個意義:中國的人權保障有了空前的包容性和廣泛性。人權主體,不再只針對公民,而是從公民擴展為人人;人權體系從封閉走向開放。人權入憲,人權體系發(fā)生變化,沒有列舉的也要保護;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國家的基本義務。這預示著國家的價值觀開始發(fā)生變化。

  2007 十七大報告

  賦予知情權、參與權等多種新人權

  背景: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在京召開。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召開,首次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此后,十六大再次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權”。

  十七大報告,人權被兩次提及:人權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

  人權實踐中,中國邁出新步伐。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稅條例》廢止。當年取消農(nóng)業(yè)稅為農(nóng)民減稅負1200多億元。

  李步云:十七大報告對于中國人權的未來有著重要意義,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是更加地尊重和保障人權。十七大報告中,人權的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提及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等,都超出了憲法的具體列舉。

  徐顯明:我認為十七大報告重構了中國的人權體系,范圍十分寬廣,有政治、經(jīng)濟領域,也有社會領域:學有所教——教育權;病有所醫(yī)——健康權和醫(yī)療權;老有所養(yǎng)——社會權;勞有所獲——勞動報酬權;住有所居——適度居住權等。

 [1] [2] [下一頁]

編輯:吳歆】
圖片報道 更多>>
甘肅白銀屈盛煤礦事故已造成20人遇難
甘肅白銀屈盛煤礦事故已造成20人遇難
盤點世界現(xiàn)役十大明星航母艦載機
盤點世界現(xiàn)役十大明星航母艦載機
13米高巨型花籃“綻放”天安門廣場
13米高巨型花籃“綻放”天安門廣場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正式交接入列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發(fā)生列車脫軌事故 致9人受傷
日本發(fā)生列車脫軌事故 致9人受傷
沙特民眾首都街頭駕車巡游慶祝建國日
沙特民眾首都街頭駕車巡游慶祝建國日
世界模特嘉年華 60佳麗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華 60佳麗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現(xiàn)降雪
青海北部出現(xiàn)降雪
每日關注  
關于我們】-About us 】- 聯(lián)系我們】-廣告服務】-供稿服務】-【法律聲明】-【招聘信息】-【網(wǎng)站地圖】-【留言反饋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