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評論:以公開透明的土地出讓終結“土地財政”

2008年06月05日 06:31 來源:新京報 發(fā)表評論

  審計署6月4日公布了2007年對11個市及其所轄28個縣(市、區(qū))2004年至2006年三個年度國有土地出讓金的審計結果。其中令人欣慰之處在于土地公共財政制度開始發(fā)軔:備受矚目的土地出讓金專戶管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開始收效———11城市均設有出讓金財政專戶,將絕大部分出讓金納入了專戶管理,其中重慶市將繳入國庫的土地出讓凈收益全部納入了基金預算管理,這成為土地出讓凈收益基本能夠按照規(guī)定用途安排使用的前提。站在進一步建立土地公共財政的角度,審計署建議將土地出讓收支全額納入地方預算管理,接受同級人大監(jiān)督,是土地財政公共化、法制化的必備步驟,理應堅決落實。

  但審計也暴露出我國土地市場存在三個問題:首先,土地出讓價格在逐年提高,但以地謀財、違規(guī)使用出讓金嚴重;其次,我國土地出讓存在混亂狀況,各方所獲土地收益并不匹配;第三,土地出讓計劃不透明成為高價罪魁。

  據國土部近幾年執(zhí)法檢查的實際數據估算,每年我國新增建設用地95%以上屬于農村集體農用地。據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分析,目前被征地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業(yè)占40%-50%,村級組織占25%-30%,農民僅占5%-10%。按照征地制度,征用土地的補償款為三年平均農業(yè)產量價值的6到10倍,最高標準不超過30倍。根據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廖洪樂研究員測算,按最高標準補償,南方地區(qū)集體和農民所得補償(人均耕地按0.14公頃計算)僅夠農民23年生活費用,北方地區(qū)的補償還不夠20年生活費用。也就是只有將征地補償由現在的30倍提高到45-54倍(南方地區(qū)為45倍,北方地區(qū)為54倍),才能保證集體和農民征地前后收入水平基本持平。

  按照此次審計結果,被征地農地補償稍有提高,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合肥、濟南、廣州和成都8城市初步建立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截至2007年9月底,尚有3城市未按照國務院有關要求制定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合肥、成都、濟南和天津4城市3年度平均將土地出讓凈收益的6.68%用于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根據抽查數據,7%左右的土地凈收益用于被征地農民補償,雖然已經上升,但與近兩年50%以上的土地價格上漲相比,征地補償升幅顯然太少。

  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土地招拍掛環(huán)節(jié)中,土地管理中心可以控制推出土地的節(jié)奏,設定招標基準條件,實行市場競價,而在土地收益分配環(huán)節(jié)則實行嚴格的政府控制,導致被征地者缺乏價格博弈能力。從表面上看,這樣做降低了中國工業(yè)化、城市化成本,但也很容易制造出一批無資產貧民,成為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和諧穩(wěn)定的障礙。

  土地交易信息不透明也加劇了土地恐慌,推升土地價格上漲。雖然“11城市都設有專門的土地儲備和交易機構,逐步建立了土地出讓的信息公開、地價評估和集體決策制度”,但各地均無土地推出具體規(guī)劃,每年推出多少面積,推出幾個地塊,全部臨時通告,人為造成搶地現象。

  至于違規(guī)使用出讓金,挪用于建樓堂館所和彌補經費、進行股權投資,甚至挪用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金的機構與官員,按照《土地管理法》、《公務員法》等進行嚴懲,決不能姑息,否則土地黑洞會侵蝕民眾的利益、中國房地產的市場基礎與執(zhí)政為民的根本。(社論)

編輯:魏恒】
請 您 評 論                                 查看評論                 進入社區(qū)
登錄/注冊    匿名評論

        
                    本評論觀點只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新聞網立場。
圖片報道 更多>>
甘肅白銀屈盛煤礦事故已造成20人遇難
甘肅白銀屈盛煤礦事故已造成20人遇難
盤點世界現役十大明星航母艦載機
盤點世界現役十大明星航母艦載機
13米高巨型花籃“綻放”天安門廣場
13米高巨型花籃“綻放”天安門廣場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正式交接入列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發(fā)生列車脫軌事故 致9人受傷
日本發(fā)生列車脫軌事故 致9人受傷
沙特民眾首都街頭駕車巡游慶祝建國日
沙特民眾首都街頭駕車巡游慶祝建國日
世界模特嘉年華 60佳麗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華 60佳麗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現降雪
青海北部出現降雪
每日關注  
關于我們】-About us 】- 聯系我們】-廣告服務】-供稿服務】-【法律聲明】-【招聘信息】-【網站地圖】-【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