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人類仰望歷史,就是因為歷史中包含著最可靠的社會理性。中國改革開放走到今天,需要在一些問題上建立一個基本的社會理性。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目標是什么?改革方向是什么?
一部以世界大國的強國史為題材的電視專題片《大國崛起》,近日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這部12集的系列片分別詮釋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9個大國先后登上世界舞臺的發(fā)展史。
《大國崛起》總導演任學安對本刊說,這部歷時3年的電視片最初的設想,是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一次集體學習內容的啟發(fā)。
2003年11月底的一個清晨,任學安開車上班途中,聽到收音機里播報了一則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內容是世界上9個主要國家自15世紀以來的興衰史!9大國,500年”,在北京嘈雜擁堵的三環(huán)路上,任學安閃出一個念頭——“大國崛起”。
當天,任學安就與文化學者麥天樞就這個選題進行了討論。后來麥天樞成了這部片子的總策劃,給政治局講課的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錢乘旦被聘為該片的學術指導。
該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立刻引起強烈反響。
11月23日下午,央視索福瑞公布最新收視數據:正在播出的中央電視臺12集電視專題片《大國崛起》創(chuàng)下了與《經濟半小時》持平的收視率。“這對于一部大型系列專題片來說,收視率是非常高的!敝袊鴤髅酱髮W電視學院教授徐舫州說。
一部歷史文化片何以受到如此高的關注?
《大國崛起》總策劃麥天樞認為,這部片子雖然沒有直接講中國,但很多內容對中國都是很有針對性的,是通過國際和國內的對照,來尋求中國的出路。它試圖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徐舫州說,《大國崛起》是為中國尋找鏡鑒的。他引用經濟學家吳敬璉的話說,中國改革正在過大關。這部片子在這個時候出現有特別的意義。改革下一步將如何深化,這部電視片中的大國為我們提供了借鑒,每個人都能從不同角度獲得啟示。
一些學者看過《大國崛起》后紛紛撰文力挺此片。日本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教授湯重南則從更加務實的角度提出:“改革開放,就是要睜眼看世界。”經濟學家張維迎說,“我想通過這樣一個片子,來讓更多的觀眾了解西方國家在過去300年里邊,是怎么發(fā)展成長起來的。對我們國家非常重要,尤其在好多的認識上,我們能夠達成一致的看法,這樣的話,我們國家下一步的發(fā)展才可以比較順利。”
《大國崛起》總策劃麥天樞,日前就該片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采訪。
“歷史有著神奇的現實指導作用”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么要拍這部專題片?
麥天樞:拍這部片子是出于中國現實的需要。
中國改革開放走到今天,需要在一些問題上建立一個基本的社會理性。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目標是什么?改革方向是什么?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目標和方向并不是我們自己杜撰出來的,而是源于幾百年前從歐洲發(fā)端的現代化浪潮。
人類仰望歷史,就是因為歷史中包含著最可靠的社會理性,歷史有著神奇的現實指引作用。
這部專題片的特點是敘述歷史。這種敘述是開放的,包容的,觀眾可以從不同角度得到啟發(fā)。
內容標準: 我們需要學什么
中國新聞周刊:這部專題片講述了9個國家500多年的歷史,每個國家只有50分鐘。在內容上著重于什么?
麥天樞:我們每一集都采用了單純化的取舍辦法,單純化的過程就是思想明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確立了兩個基本原則,一個是看看國內需要什么;二是突出人物。
比如英國。專題片在介紹英國崛起的故事中強調了這樣幾個要素:以牛頓為代表的科學發(fā)現與突破,以瓦特為代表的技術創(chuàng)新,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市場經濟學說。專題片還提到了自由貿易對英國發(fā)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又比如,在介紹法國和德國時指出,這兩個國家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兩百多次血腥的戰(zhàn)爭,可謂舊恨加新仇。但這兩個國家在二戰(zhàn)之后都認識到,兩國關系僵持下去,不但會影響彼此的建設與發(fā)展,而且會影響歐洲的未來。所以,兩國領導人理性地伸出雙手,從而順利開啟了兩國和歐洲的新時代。
再比如我們要介紹美國的政治制度,介紹為什么會出現美國這樣一個社會。電視片用了很多時間鋪墊美國建國以前的事情。美國在建國前并不是白紙一張,“五月花”號絕不是簡單地拉了一船男男女女登陸。它是拉著歐洲文化的經驗,拉著歐洲社會的契約精神一起登陸的。因此才有了后來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通過時,看起來只是幾十個人在費城開會,但背后卻是比較普遍的法制化、自治化,這已成為美國小鎮(zhèn)普遍的生活方式。
還比如電視片要說明英國為什么能夠崛起?重要的一條就是它創(chuàng)建了當時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制度,那就是“法在議會,王在法下”。因此,片子用了很多時間陳述這一歷史事實。其實,“走向現代”這一集的題目原來曾想使用“王在法下”。
第二就是突出人物。這些國家面臨重要歷史時刻的時候,都有一些杰出的社會精英勇敢而理智地擔當了歷史重任,輝煌地出現在引領民眾的舞臺上。片子對華盛頓、瓦特、牛頓、亞當·斯密、拿破侖、俾斯麥、李斯特、哥倫布、大久保利通等人物,都給予了濃墨重彩的陳述。
中國新聞周刊:《大國崛起》作為一部政論性很強的專題片,還表達了哪些思想?
麥天樞:《大國崛起》還表達了這樣一個思想,那就是妥協精神。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需要協商、讓步與妥協,美國、英國的發(fā)展歷程提供了這樣的經驗。
與中國的一元社會不同,西方社會即便在工業(yè)革命之前也不是一元的。那時他們的最高權威是兩元的,精神權威是教皇,世俗權威是國王。由于有一種對等的力量存在,沒有絕對的權威,因此社會始終就有一種“商量”的習慣。
而中國社會是一元社會、道德社會,是絕對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從一個社會轉變?yōu)榱硪粋社會,都是通過暴力和震蕩,掃蕩生命,掃蕩社會風氣,掃蕩財富,掃蕩一切,就像把櫥柜騰空以后從頭再來。
9個國家的歷史直接或間接、正面或反面都證明,妥協合作支付的社會成本最低。那些以激烈的方式追求社會目標的社會,往往不能有效地達到目標。因此,用漸進方式轉型為另一個更高質量的社會,是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目標。這是我們做這個片子時的一個基本共識。
新史學“新”在哪里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于沛看了片子之后撰文指出,“新時代需要新史學。”你認為,新史學“新”在哪里?
麥天樞:《大國崛起》獲得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與當前中國的歷史教育有關。中國目前的歷史教育,特別是中小學,始終有這樣一個歷史教育邏輯,就是認為人類歷史是共同的歷史,落后和先進只不過是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對歷史的解釋不是以事實為主體,而是以觀念為主體。
另外,歷史教育中有強烈的道德批判,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歷史教育中道德批判比較強烈,更多強調這些大國的崛起是由于侵略和掠奪,而忽視了它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與機制。當然,侵略和掠奪是不容否認的,但眼光僅僅停留在這一點,就不夠全面。真正挖掘出大國崛起的多方面因素,對當前中國發(fā)展的借鑒作用十分重要!洞髧绕稹窞閺亩嘣慕嵌壤斫鈿v史,提供了一種文本。
因此,我看到有些家長在網絡上呼吁,讓孩子們看看這部片子,重新了解歷史,了解世界。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