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嶺:因位居雙龍交匯的背脊而得名。該景區(qū)以介之推文化和道教養(yǎng)生為主線,有龍涎泉、龍須瀑、介之推母子巨型雕像、雷祖殿、真武殿、八卦園、仰止亭等二十余處景點。龍涎泉、龍須瀑是當年李世民屯兵綿山受缺水之困得龍水而名。子推母子塑像生動傳神,再現(xiàn)了當年介之推偕母歸隱綿山的情景。督戰(zhàn)臺、插旗石等歷史遺跡講述了秦王李世民當年布兵督戰(zhàn)的故事。綿山的精靈之氣吸引了眾多的仙家、圣人,僅此處就有伯子常、彭祖、子喬、華佗、漢鐘離、呂洞賓、陳摶等歷代前賢的修行洞十余處;并用碑石圖文對他們的養(yǎng)生功法做了簡明生動的介紹。嶺上景行、仰止石亭造型獨特,做工精細,堪稱精品。
龍涎泉: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與宋金剛作戰(zhàn)對峙,屯兵塔巖頭,受到缺水之困。忽見龍脊嶺云霧蒸騰,隱約看見一條神龍口吐圣水而出,頓時泉水潺潺,匯成瀑布形似龍須。李世民大喜望外,遂命為龍涎泉和龍須瀑。唐貞觀十五年(640),李世民到綿山謝雨行至此處,不由想起當年神龍吐水解困之事,便命魏徵在龍須瀑前建坊建亭,以謝神龍賜水之恩。后魏徵命為謝恩坊和謝恩亭。
雙龍峰:對面這座山峰,形似高高昂起的龍頭,所以這里叫龍頭寺.攀援至山頂,可見一龍蜿蜒盤旋,龍尾經(jīng)綿山九曲十八彎直至山下牌樓;另一龍龍尾至中巖.二龍于此交匯。唐貞觀十五年(辛丑),唐太宗李世民來綿山謝雨,至靈溪寺極目遠望龍頭寺,遙想當年與宋金剛作戰(zhàn)經(jīng)神靈點化轉(zhuǎn)敗為勝的情景.正想著天空中突然霹靂一聲巨響,就見此處兩龍騰空而起,盤旋于空中,頓時人間普降甘霖。隨行的人們歡呼跳躍,李世民興奮之余也忘了避雨。不一會兒,就見那二龍落于此地。李世民于是對天喊道:“真乃龍頭寺也!”從此龍頭寺這個地名被正式沿用下來。隨從將他淋濕的龍袍搭于山下靈溪寺的槐樹上,那樹也被人們稱作“龍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