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頁|新聞|國 際·英文|財經(jīng)|體育|娛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學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chǎn)|電 訊 稿|視 頻·圖 片·論 壇|圖 片 網(wǎng)|華 文 教 育|廣 告|演 出|圖 片 庫|供 稿
■ 本頁位置:滾動新聞
站內(nèi)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美國總統(tǒng)大選: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第三勢力效應(2)
2007年07月20日 17:0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第三勢力的尷尬

  自從1852年兩黨制在美國成形后,兩黨以外的勢力從未贏過總統(tǒng)大選。這種獨一無二的政治現(xiàn)象源于美國的選舉制度。

  選民在大選日并非直接把票投給某個候選人,而是競投全美50個州的538張選舉人票。某一候選人在一個州中取勝,便獲得這個州的全部選舉人票。總得票數(shù)超過270,即可當選總統(tǒng)。

  美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兩次第三黨人士贏得選舉人票的例子。1948年,民主黨發(fā)生分裂。斯特羅姆•瑟蒙德自組狄克西黨,參加競選。他集中力量爭取南方邦聯(lián)各州,獲得了39張選舉人票。1968年,右翼的獨立黨候選人喬治•華萊士,竟然獲得了46張選舉人票。但沒有一個獨立候選人贏得過選舉人票。

  因為第三勢力沒有勝績,所以常常被輕視,認為只是大選的點綴,發(fā)揮一些“不同聲音”的功能。在兩黨候選人選情膠著的年份,還往往被冠以“攪局者”的尷尬稱謂。

  2000年大選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總統(tǒng)選舉。布什在普選票低于民主黨候選人戈爾0.1%的情況下當選。而政見與民主黨接近的綠黨候選人拉爾夫•納德共獲得了2.7%的選票。人們相信,正是納德分散了民主黨的關鍵選票,才導致戈爾失利。

  2004年,納德宣布再次參選。民主黨領袖麥考利夫立刻出面干預:“納德的決定是不幸的。多年來,他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我可不愿意看到他即將創(chuàng)造的‘遺產(chǎn)’——幫助布什連任。”“攪局者”的惡名,使納德成為反布什派的眾矢之的,綠黨也不再支持他。

  納德的政治悲劇傳達出了一個讓人沮喪的現(xiàn)實:長期不變的兩黨輪替,培養(yǎng)了選民政黨認同的惰性。將近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自認為是共和黨人或是民主黨人,即使那些自稱無黨派的人士,通常也具有政黨傾向。為了不浪費選票,選民一般都會把票投給當選機會較大的黨,以防止自己不喜歡的政黨上臺。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編輯:張慶華】
:::相 關 報 道:::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宣布退出共和黨成為獨立人士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或自掏10億美元獨立參選美總統(tǒng)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chǎn)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