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執(zhí)政黨的每次變更,往往都為外交政策的調整提供了機會,鳩山由紀夫是一個鴿派,有望更主動地排除中日關系發(fā)展的干擾因素,中日政治關系將迎來發(fā)展的新機遇。
9月16日,日本民主黨代表鳩山由紀夫就任日本首相。日本有媒體披露,鳩山定于10月10日訪問中國,由此可能帶來中日關系的新突破,受到廣泛關注。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從戰(zhàn)后的日本政治史看,歷屆內閣首相對日本的外交路線都具有決定性作用。
一般來說,日本首相是政黨、官僚、財界“三位一體”國策制定的總代表,也是整個外交決策程序中的主角、最終決定者和實施者。從戰(zhàn)后的日本來看,日本執(zhí)政黨的每次變更,往往都為日本外交政策的大調整提供了機會。如1954年入閣的鳩山一郎首相(鳩山由紀夫的祖父)修正了吉田首相追隨美國的外交路線,與前蘇聯(lián)恢復了邦交;1972年田中內閣的上臺,糾正了佐藤內閣的反華方針,一舉實現(xiàn)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解決了戰(zhàn)后日本外交的最大懸案,等等。
但并非一切都是“和諧音”。自小泉純一郎任首相以來,其每年參拜靖國神社的舉動,讓日本的亞洲形象付出了沉重代價,中日關系走入了“政冷”的怪圈。這種借助“拜鬼”帶動軍國主義思潮復活的舉動,是日本鄰國不堪承受的心理底線,也是多個亞洲國家強烈抗議小泉內閣的最根本原因。
2006年9月,隨著日本政權更迭,中日關系開始走出“政冷”低谷,迎來了政治關系的“暖春”,打開了持續(xù)5年的政治僵局。2006年10月8日,日本上任不到兩周的安倍晉三首相成功訪華,中日政治關系步入“破冰之旅”。從安倍首相到福田首相,再到麻生首相,由于日本政權更替頻繁,無疑給中日關系平添了幾分不確定性。
盡管安倍與麻生被認為是小泉培養(yǎng)的“忠實信徒”,但由于小泉執(zhí)意“拜鬼”的深刻教訓,安倍首相與麻生首相上臺后,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的立場一直較為謹慎,這推動了中日政治關系的“繼續(xù)糾偏”?梢姡懦鞣N干擾因素下的首相立場或姿態(tài),對推動中日政治關系的修補與發(fā)展,能起到“助推器”式的重要作用。
如今,日本自民黨內部派系的持續(xù)分裂,將長期在野的民主黨推到了執(zhí)政前臺?偟膩砜,鳩山由紀夫是一個鴿派,屬于自由派政治家,有望更主動地排除中日關系發(fā)展的干擾因素,“助推”中日關系邁向一個新臺階,中日政治關系將迎來發(fā)展的新機遇。其中的核心要點在于,中日政治關系有望消除“歷史問題”干擾。
鳩山由紀夫不僅多次表明不會參拜,還承諾會要求所有閣員自律。很可能,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短期內將不再成為中日政治交往的絆腳石。中日政治交往史證明,日本首相以放棄“參拜”為開端,盡管不一定能快速改善中日關系,但這是中日政治步入良性發(fā)展的先決條件。當然,由于日本政治有派系林立的傳統(tǒng),民主黨內部同樣存在諸多派系,這會對鳩山外交決策形成制衡;再加上諸如領土、海洋權益、貿易摩擦等現(xiàn)實問題,都是中日關系的干擾因素,也是考驗鳩山首相外交智慧的復雜議題。
由于鳩山由紀夫過去一貫對華友好,加上新內閣重要成員都對華持友好態(tài)度,我們有理由相信,中日政治關系將會結束動蕩期,迎來良性發(fā)展的新紀元。一旦中日政治關系步入良性發(fā)展之路,受惠的將不僅僅是中日經貿關系,還將對東亞區(qū)域格局的穩(wěn)定產生深遠影響。 (毛玉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