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的延坪島炮擊演練剛一結束,韓國國防部22日就宣布,本周再舉行兩場為期3天的大規(guī)模射擊演習。路透社稱,這一輪陸?昭萘暈楹推綍r期“史上最大規(guī)模”,有可能會“激怒”朝鮮。
就近來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的相關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22日在北京采訪了韓國統(tǒng)一研究院“北韓研究中心”的鄭永泰所長。
“朝鮮沒有引發(fā)全面戰(zhàn)爭的能力”
記者:李明博政府為何一再顯示強硬立場?韓國民眾不擔心爆發(fā)戰(zhàn)爭嗎?
鄭永泰:應該說憂慮是有的,但韓國民眾相信朝鮮政府沒有引發(fā)全面戰(zhàn)爭的能力。況且,不論從目前的經濟狀況還是世界地位來看,如果朝鮮引發(fā)全面戰(zhàn)爭,都將使自己處于更危險的境地。
一般認為,引發(fā)戰(zhàn)爭需要內外兩個條件。一個是自身的準備。而韓國方面認為朝鮮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另一個是周邊國家的支持。目前沒有哪一個周邊國家愿意與朝鮮一起參加戰(zhàn)爭。
我們認為,在東北亞國家中,真正希望朝鮮半島和平的,是中國。
李明博政府之所以一再顯示強硬立場,是因為政府和社會輿論都認為必須斷然阻止朝鮮的“挑釁”。如果以前是政府在說朝鮮對韓國存在某些軍事威脅,那么,延坪島事件之后,民眾則切身感受到了這種威脅的存在。因此,雖然韓國國內仍有一部分人反對炮擊演習,怕激起朝鮮的進一步對抗,但大部分民眾傾向必須斷然防止類似延坪島事件這種現(xiàn)實威脅的重演。
“韓國認為美國是可以信任和依賴的”
記者:通過這次朝鮮半島危機,是不是也表明韓國越來越離不開美軍?
鄭永泰:是的。我基本認同這種看法。但這個“離不開”,并不是指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所屬關系,而是指從安保方面考慮,韓國需要美國,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時間段里。不論是總統(tǒng)還是民眾,都認為美國是可以信任和依賴的。
記者:近幾年來,韓軍的戰(zhàn)時指揮權一直是美、韓之間博弈的焦點。這次朝鮮半島危機,是否將使駐韓美軍推遲向韓軍移交戰(zhàn)時作戰(zhàn)指揮權?
鄭永泰:韓軍的“作戰(zhàn)指揮權”是朝鮮戰(zhàn)爭的歷史遺留問題,分為“和平時期的指揮權”和“戰(zhàn)時作戰(zhàn)指揮權”。1994年,駐韓美軍向韓軍交還了和平時期的指揮權,但戰(zhàn)時作戰(zhàn)指揮權仍在駐韓美軍手中。2007年,韓、美宣布,韓國將于2012年4月從駐韓美軍手中收回韓國軍隊的戰(zhàn)時作戰(zhàn)指揮權,并解散美韓聯(lián)合司令部。
不過,近兩年來,韓、朝邊境的小規(guī)模軍事摩擦不斷,尤其是這次延坪島事件以來,韓國民眾開始質疑“2012年就收回戰(zhàn)時作戰(zhàn)指揮權是否會太早”,要求推遲戰(zhàn)時作戰(zhàn)指揮權移交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李明博的保守派政府也與其遙相呼應。因此,從目前看來,最終移交指揮權的日期很可能往后推遲。
“韓美日軍事同盟在韓國是不可想象的”
記者:有媒體報道稱,此次朝鮮半島危機令韓美日軍事同盟空前強化,達到了戰(zhàn)后最高水平,您是否認同?
鄭永泰:這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在韓國,從來沒有人會將韓美日三國稱為軍事同盟,現(xiàn)在不會,將來也不會。
對于韓美日三國的關系,我們稱之為“特定情況下的韓美日共同合作”。準確地說,韓美日三國可以就某個具體的事展開包括軍事的合作,但它永遠不可能成為軍事同盟。
其原因在于,首先,韓國對于日本可能成為軍事大國的憂慮一點不比中國少,因為日本曾經入侵韓國,所以韓美日軍事同盟在韓國是不可想象的。其次,目前相較于韓日關系,韓國民眾更關注發(fā)展中韓關系。
“韓國國內的反日情緒很普遍”
記者:在這一輪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之中,日本很希望能扮演某種更積極的角色。對此,韓國社會是什么態(tài)度?
鄭永泰:盡管日本很想更積極地參與到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之中,但韓國和朝鮮都不希望半島問題擴大化。
事實上,由于韓、日之間存在獨島(日本稱“竹島”)之爭,韓國國內的反日情緒很普遍,甚至比中國還要強烈。其次,如果日本參與到半島事務中,也很容易讓韓國人想起那段被殖民的痛苦歷史。
“俄羅斯的作用和地位很邊緣”
記者:您如何看待俄羅斯在此次朝鮮半島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
鄭永泰:雖然俄羅斯是韓國的近鄰,但不論從政治上還是文化上講,兩國都存在著很本質的區(qū)別。
相比于其他國家,俄羅斯與朝鮮半島的危機也沒有確切的和直接的關聯(lián)。但俄羅斯為了凸顯其大國和軍事的地位,利用了當前這種特殊情況,想要扮演某種角色。
在此前的六方會談中,俄羅斯的作用和地位很邊緣。但現(xiàn)在俄羅斯想在重啟六方會談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因而才在最近的朝鮮半島危機中顯得尤為積極。 (陳小茹)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曉濤】 |
相關新聞: |
專題:朝鮮半島局勢牽動各方神經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