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陽
今年江蘇高考作文冒出一位“古字奇才”,通篇用文言文寫成,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閱卷老師不認識,請一位古漢語方面專家來看,也認不全,回去查了一夜資料才把文章全部‘翻譯’過來。”(6月22日《揚子晚報》)
對這位高考中冒出的“奇才”,專家的評價是,“不僅會用古字,而且用的很得體”,“此方面造詣相當深”,“直接讀古文獻的碩士都沒問題”。有人建議,為了不致埋沒這個特殊人才,假如他受高考總分所限無法通過正常程序進入理想的大學,高校應以特招的方式給他一條出路。我認為,對于這種特殊人才的宣傳,輿論萬萬不可走火入魔,而需客觀、冷靜、理性,以免貽誤他人。
文言文是過去通行的一種書面語言,“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之所以為白話文徹底取代,乃是時代發(fā)展和進步的結(jié)果,而這樣的結(jié)果也足以證明這樣一種語言自身存在著明顯缺陷。什么缺陷?與口頭語言之間差距太過巨大,不利普通民眾的學習和掌握,也與時代的發(fā)展和要求相脫節(jié)。在今天,白話文已經(jīng)高度成熟,并且顯現(xiàn)出于文言文相比的巨大優(yōu)勢——曉暢明白,與今天的生活節(jié)奏相一致;所以,文言文被擯棄。因此,對于今天來說,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和掌握一般說來,只需體現(xiàn)在閱讀和理解方面,也就是我們能夠讀懂古人遺留下來的文言文作品而已。
對于今人來說,即便是你文言文寫作技巧再純熟、水平再高超,恐怕都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用這種文字表達形式,假如你想表達與古人相類的思想與情懷,你超不過古人;假如你以此種文字傳達你對今天的種種思考與感受,未必能到位,而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賞。說未必能夠很到位,是因為你不可能回到古代去,而缺少了那種特定時代的體驗和感受,你只能是無病呻吟;說無人欣賞,是因為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讓人可能失去解讀你的“偽古文”的耐心,絕大多數(shù)人也不具備欣賞你的文字的能力——古漢語方面的專家尚需查一夜的資料方能“翻譯”,何況一般人呢?
所以,這位“古字奇才”高考作文通篇用文言文寫成的新聞,我們只能把它當做“奇聞”,一笑了之—一如我們對待蘇州的一位8旬老翁今年已經(jīng)是連續(xù)第10次參加高考的新聞,或者是街頭有人長袍馬褂陰陽頭之乎者的鏡頭也一樣,可以看,可以笑,卻不可以學也不能學。
參與互動(0) | 【編輯:侯冬華】 |
相關(guān)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