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电影首页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星期”概念何時傳入中國?與晚清維新變革有關
2010年05月25日 14:43 來源:中國文化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星期日放假公休,原本是西方的作息制度,清代晚期傳入中國后,逐漸被國人接受,產(chǎn)生了“星期”這個新的時間觀念,并在星期日放假公休。從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節(jié)奏變得規(guī)律化,定格為今天的以七天為一個單元的生活和工作周期。

  中國以農(nóng)立國,最重歷法,自古就有一套完整的歷法體系。從春秋戰(zhàn)國直至19世紀末,一直實行混合太陽、太陰的四分歷,俗稱夏歷或農(nóng)歷,它是中國政治與文化的表征,即歷史上的所謂“正朔”。這種歷法僅有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沒有星期。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最初以晝夜更替、季節(jié)變換安排作息,后來以歲令、年節(jié)調(diào)節(jié)勞逸,其中較有規(guī)律的短期休息制度是放旬假,即每十天為一個休假日,但并不普遍實行。在與西方人接觸之前,中國人不知星期為何物。

  以七天為一星期的七曜記日法(舊時以日、月、火、水、木、金、土合稱七曜),源于古代猶太人。唐代,七曜歷傳入,但未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影響。直到清代,情況才發(fā)生改變。1807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傳布新教,同他的中國教徒們一起,在禮拜日進行傳道祈禱,這是中國人對西方的星期日(當時多被稱為“禮拜日”)休沐制度最初的認識。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人大量進入并長期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他們按照本國習俗,在星期天休息娛樂,中國人始而好奇,后逐漸認同。1872年6月13日,上海《申報》發(fā)表社論稱:西洋各國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于人生有益,中國應該仿行。1875 年出版的早期維新思想家王韜的《瀛堧雜志》,1876年上海文人葛元煦撰寫的《滬游雜記》等著作,都介紹了寓居上海的西方人士在星期六過周末的熱鬧場景。對于西方傳來的良風美俗,經(jīng)常接觸就會產(chǎn)生認同心理,但改變自己的習俗還困難重重。當時,中國人只是從教會、洋行等外國在華機構(gòu)的作息制度及外僑的日常生活中,知道星期天為國家規(guī)定的公休日,但是沒有人出面倡導推行,星期日對民眾的影響主要還停留在認識階段。

  維新變革推動星期制度

  到了19世紀80年代,星期日休息制度從個別新式學堂開始,浸入中國古老的休假制度。這一制度的較早實行者是福州船政學堂,一所洋務運動中設立的著名學校。該校為了照顧外國教習的生活習慣,給部分師生放假過星期天。1882年船政學堂規(guī)定,在洋教習任教的一班,學生隨同教習星期天休息,其余由中國教習任教的三個班,星期天不休息。同校而不同制,顯然有校方的顧慮,避免被指責全校通行西俗,但畢竟體現(xiàn)了先行者的勇氣。

  1895開始的戊戌維新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場自覺革新的社會風俗改良運動。對西學的推崇,使試行星期日休息制度被提上了日程。

  戊戌維新時期,大批新建立的新式學堂,在其制定的本學堂章程中大都明確規(guī)定了全校師生星期天休息的制度。當時還很少有“星期日”這個稱呼,通常以房、虛、昴、星四字代替,這是根據(jù)中國的二十八宿值日法推算而出,以后的“星期日”名詞即來源于此。1897年創(chuàng)辦的江寧江南儲材學堂規(guī)定:“每逢房、虛、昴、星日,照西例休息!蓖辏憬笫菚(今浙江大學前身)也定此規(guī)。寧波中西學堂校方規(guī)定:“凡遇禮拜日,則停止講讀!钡⒎撬行率綄W堂都實行了星期日放假制度,這取決于學校當局的態(tài)度。武昌兩湖書院是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一所著名的中西并重的學堂,張之洞喜談新學,卻深惡西俗。故戊戌維新時期,兩湖書院仍按舊例,“十日放旬假一日”。

  當時,維新派創(chuàng)立的社會團體大多實行星期日聚會或休息制度。1898年1月在京師創(chuàng)立的關西學會,其會章規(guī)定“每一星期聚會一次”。同年初創(chuàng)立的長沙南學會規(guī)定:會員每月四次聚會,請人講論時務,時間安排為“房、虛、昴、星之日”。湖南的延年會,是一個以改革舊風俗為宗旨的社團,其會員每逢“房、虛、昴、星日為休息日。遇休息日,可請客,可游行”。法律學會也規(guī)定“以房、虛、昴、星日為休息日”。此外,當時的一些報紙,也采取星期日休息制度。維新志士唐才常、譚嗣同創(chuàng)辦的《湘報》,每逢星期日,停止出報一期。

  星期日公休漸成潮流

  經(jīng)過多年的潛移默化,又經(jīng)過戊戌維新風氣的鼓蕩,以星期為時間周期的觀念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已被中國社會所接受。報刊廣告與民眾生活接觸最直接。過去,報刊登載演出廣告,開演時間往往使用農(nóng)歷,這時開始使用星期。1899年11月22日,《中外日報》報道歐洲某魔術團在上海演出,廣告刊登的開演日期為“禮拜二”。1902年6月8日,該報刊登英國德必士戲班演出廣告,開演時間為“華五月初三日禮拜日下午三點開演”。當時不少外國來華戲班的短期演出,常安排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因為上海等地市民的生活節(jié)奏已將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視為休閑時間。

  由于社會的認同,鑒于教育部門的特殊需要,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頒布的《欽定中學堂章程》、《欽定高等學堂章程》,首次由政府出面,規(guī)定全國中等、高等學堂一律實行星期日休息制度。從1906年起,清政府中央各部也相繼在星期日放假公休,率先實行的是一些新設立的中央機構(gòu),如主管教育的學部(即教育部)、主管經(jīng)濟的農(nóng)工商部、主管外交的外務部等。1907年秋,陸軍部也開始休星期日。1911年夏,最守舊的吏部與禮部也跟隨潮流,實行了星期日公休制度。至此,清政府中央機構(gòu)已一律實行了星期天公休制度。地方機構(gòu)也聞風而動。在司法系統(tǒng),1907年天津?qū)徟袕d已實行星期日休息制度。1908年各地普設地方自治機構(gòu),成都自治局的辦公條例規(guī)定:“年節(jié)照例放假……星期休息!

  星期日休息制度甚至進入了皇宮。1909年溥儀三歲登基,改元宣統(tǒng)。1911年7月,在毓慶宮為其舉行隆重的典學儀式,由陸潤庠、陳寶琛等人授讀。帝師們?yōu)橐皇骂H費躊躇,如果在星期日給小皇帝放假,有違祖制;不放假,則不合時宜,為此上報皇室裁決;适覜Q定不拘泥祖制而迎合潮流,皇太后在與攝政王載灃商量后下懿旨:“皇上尚在沖齡,未便過于勤學,所請星期休息之處,著照所請,該大臣知道!

  新的時間概念

  在清末最后幾年間,星期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地成為都市生活的一種新的時間概念。當時,公共文化娛樂設施如公園、動物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均以星期為固定的時間單位來安排對公眾的開放日程。此時,對星期的稱呼也已較為規(guī)范。最早的時候稱星期為禮拜,稱星期天為房日、虛日、昴日、星日,1906年起,正式場合較多使用“星期”一詞,民間口頭語多用“禮拜”一詞。中國在正式用語中明確規(guī)定使用“星期”而不用“禮拜”,始于1907年清帝批準的一份奏折。當時,關于全國學堂是實行星期日休假還是放傳統(tǒng)的旬假,產(chǎn)生了爭論。侍讀周爰諏奏請整頓學務,以塞“新學流弊”,他的重要理由是:星期日放假是以“西法變中俗”,應予以取消。清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之一的會議政務處在議復此奏時,堅持星期日公休為世界通例,中國不能獨異;同時在名稱上規(guī)定只能稱“星期”,不能稱“禮拜”。

  由此可知,每七天休息一天的作息制度,之所以采用“星期”這一名詞,與中歷每月房、虛、昴、星四星值宿之期有關,以此創(chuàng)造了“星期”和“星期日”這些新名詞,而拒絕使用民間已經(jīng)習用的“禮拜”或“禮拜日”,是為了避免基督教影響中國,防止西方人以夷變夏。

  作者簡介

  閔杰,1949年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2卷,論文《戊戌學會考》獲中國史學會第一屆優(yōu)秀論文獎,《論清末彩票》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三等獎。

參與互動(0)
【編輯:蒲波】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