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18日電 宋元評話和《三國演義》的流傳,張飛的形象在人們的心中有了定式,很多人會認為張飛是個有著鮮明個性,有些魯莽的武夫,是個沒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三國演義》多處說到張飛是個魯莽人,F(xiàn)在人們還把做事草率的人叫做“莽張飛”,卻不知道張飛其實言文武兼?zhèn)洌是個有名的書畫家,尤喜畫美女。不過,香港《文匯報》報導指出,也許人們該給張飛平反,因為很多資料記載顯示,張飛素有才情,非但喜歡畫畫,而且喜歡畫美人,也寫得一手漂亮等草書。
明代卓爾昌的《畫髓元詮》載:“張飛喜畫美人,擅草書! 清代《歷代畫征錄》記載:“張飛,涿州人,善畫美人!
有關張飛書法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北朝時代梁陶宏影的《刀劍錄》。他寫道:“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后被范疆殺之,將此刀入于吳!钡强上У氖乾F(xiàn)在原物已經失傳。到了明代,《丹鉛總錄》記載:“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方案甚工,飛所書也。張士環(huán)詩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瞞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據(jù)三分國,宇廟威名丈八矛。江山祠堂嚴劍佩,人間刁斗見銀鉤?沼嘀T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復為劉!’”
大約也在明代,四川流江縣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摩崖石刻。這便是《張飛立馬銘》,又叫做《八蒙摩崖》,明代陳繼儒的《太平清話》、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清代趙一清所寫的《稿本三國志注補》中關于張飛傳補注引自《方輿紀要》所述等書皆有記載。《三國志》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曹操命張合領兵三萬進犯巴州。劉備令張飛率卒萬人迎擊于蒙頭(即八蒙山,在今四川渠縣)。張飛以少勝多,把名將張合打得大敗而逃。當時他非常高興,便以石代紙以矛作筆,在八蒙山石壁上,刺鑿下與這通“立馬銘”正文相同的兩行隸體大字,以示紀功勉士并兼羞曹軍。此方漢代摩崖石刻,惜因年代久遠,山石裂崩,刻文損毀。
清末,四川灌縣望族胡升猷家中富藏,精于鑒古。其依家藏原拓將“立馬銘” 重新鑿刻于八蒙石壁上?上缃癜嗣缮竭B清代重刻的摩崖也不存在了。陜西岐山現(xiàn)存一通碑刻,是清光緒七年(1881年)任陜西岐山知縣胡升猷時依拓本重新刻碑,為青石質,寬167厘米,高38厘米。銘文正文是隸書云:“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合于八蒙,立馬勒銘!彪`文后附一小跋,顏體,是胡升猷題識:“桓侯立馬勒銘。相傳以矛刺石,作字在四川渠縣石壁。今壁裂字毀。光緒七年六月,撿家藏拓本重鉤上石。侯之精靈如在目前,非徒愛其書法之工也。”細觀碑刻正文,筆畫豐滿遒勁,氣勢剛健凝重,結體渾樸敦實。橫畫“蠶頭”暗藏,“燕尾”明顯,既具時代特征,又顯個人風格,而且極具婉轉圓通的韻味。中鋒藏鋒如錐畫沙,很是精妙。整體布局不雜一絲浮躁之氣,極為認真。又因其依舊拓而刻,筆面頗多漫連,故又不失古茂之風,令人頗多玩味。銘末小跋,乃胡升猷所擅之顏體書寫,令人耳目一新。拓本及其此碑現(xiàn)存陜西岐山。
閬中桓侯祠張飛塑像兩旁有一幅有趣的對聯(lián):“園謝紅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國留青史,三分鼎勢八分書!边@對聯(lián)是詩人流沙河看了張飛廟后有感而發(fā)寫下的名聯(lián),評價張飛是個文武兼?zhèn)涞挠⑿,對?lián)講到“八分書”就是指當年張飛鎮(zhèn)守閬中時留下的書法佳話。漢時的隸書叫做“漢八分”,“八,背也,言其勢左右分布相背”。 元吳鎮(zhèn)《張翼德祠》詩作云:“關侯諷左氏,車騎更工書。文武趣雖別,古人嘗有余。橫矛思腕力,繇像恐難如!避囼T便是張飛,他于章武元年(221年)拜車騎將軍。吳鎮(zhèn)的意思是,張飛的書法很有造詣,連三國時著名書法家——魏的鐘繇、吳的皇像也恐怕比不上。這是對張飛書法藝術的高度評價。
據(jù)說張飛還會寫詩作賦,在打敗張合后,他率部巡游真多山,他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真多山游記》:“王方平采藥此山,重子歌玉瀘山澗。雪,住宿方行。”十九字的游經,情景交融,言簡意深,體現(xiàn)了張飛的個性。十分可惜的是,張飛所畫的美女圖早已失傳,要不然現(xiàn)欣賞猛將筆下的美女,該是別有一番風情。如今,只剩下張飛的立馬銘可以讓我們遙想張飛當年意氣風發(fā),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 (黃曉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