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資央企真正目的是幫助央企渡過暫時的難關,從而為納稅人創(chuàng)造更多可供支配的公共財富,而不是讓注資央企成為“只講奉獻,不求回報”的公共財政漏斗,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央企最大的扶持,比“輸血”更重要的是提升其“造血功能”:完善央企的治理結構、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讓央企真正成為按照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運轉的企業(yè)法人。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繼東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受到國資委資本金的充實后,電力企業(yè)成為第二個資本金注入的行業(yè)。對此,國資委一位人士對媒體說,“注資企業(yè)我們有一系列的名單,什么值得注資、什么不注(資)都是有規(guī)劃的,目前仍不便具體透露!(1月1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自從國資委將分批注資央企的消息公布后,納稅人就陷入“全民猜謎“的狀態(tài)之中:三大航空公司和電力企業(yè)相繼獲得注資,可納稅人的知情權只能在“注資前百般猜測,注資后被動知悉”中得到滿足。甚至按照國資委相關人士的表態(tài),完整的注資名單早已出爐,可納稅人像局外人一樣被蒙在鼓里。
只要看一看注資所需資金的來源,就會知道納稅人不僅有知情權,更有參與決策權。雖然注資的資金來源也和注資對象一樣,對公眾來說是一個謎,但答案無論如何都跑不出“二選一”的范疇———要么來源于國有資本金,要么來源于財政支出———不論哪個,最終都來源于納稅人的稅收貢獻。根據公共財政的基本原則,納稅人對公共財政的支出當然地享有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
缺乏納稅人參與決策的注資計劃,能否起到“好鋼用到刀刃上”的公共財政效果很值得懷疑。早已有專家指出,注資什么企業(yè)以及如何注資,都應該有一個嚴格的門檻限制,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央企的經營困難是因為經營不善、治理結構不合理等自身問題引起,若用國有資本金注資困難企業(yè),對于盈利企業(yè)不僅不公平,還會形成一種“會虧損的央企有奶吃”的負激勵效應;如果用公共財政來注資央企,納稅人最正常的疑問是,為什么要讓我們?yōu)椤安粻帤狻钡难肫舐駟危?/p>
注資央企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幫助央企渡過暫時的難關,從而為納稅人創(chuàng)造更多可供支配的公共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央企最大的扶持,不是源源不斷地“輸血”,而要考慮如何最大程度地提升其“造血功能”。一旦央企對財政“輸血”形成依賴心理,自然而然的結果是,沒有央企會在經營有方、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以及積極自身挖潛上下工夫,反倒是央企會拼命將政策風險、市場波動等客觀因素和主觀上的經營不善混淆在一起,從而達到為自己贏得更多財政補貼或者注資的目的,“越虧損越光榮”的局面將漸次形成。
一方面,央企在不斷“大出血”;而另一方面,以“大出血”為由,央企又會要求“大輸血”,若要保證央企不“貧血”,“輸血量”大于“失血量”是最起碼的要求,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年來央企雖然開始上繳利潤,但卻總能獲得更高額財政補貼的真正原因所在。如此一來,注資央企就會成為“只講奉獻,不求回報”的公共財政漏斗,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流失,“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可是,補貼或者注資央企,在制度設計上,從來都不是不圖回報的“行善之舉”,而是為了讓央企渡過暫時難關,從而讓公共財政獲取更大的利潤回報,否則納稅人供養(yǎng)國有企業(yè)就失去任何意義。所以說,比注資央企更重要的是完善央企的治理結構、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只有讓央企真正成為按照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運轉的企業(yè)法人,注資央企才是基于公共財政利益最大化的必要之舉。(志 靈)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