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月工資4750元算白領;在上海,5350元才算白領;在成都,1900元就算白領;在拉薩,900元也算白領……這幾天,有關研究機構公布了一項“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在紙媒和互聯網上的轉載率都非常高,引起了熱烈討論。
“我是白領嗎?”有人計算之后樂滋滋一笑——原來咱真的躋身于白領之列了;有人比較之后頗受打擊——自以為白領很多年了,原來只是個“偽白領”!更多人則是對此不屑一顧——這個所謂白領工資標準,第一,標準定得太低,根本就不標準;第二,這樣的研究成果沒有現實價值,簡直就是無聊之舉。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更是睿智的,在“白領標準”這件事上,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調查并公布“白領標準”,到底想干什么?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什么叫“白領”?從前,中國人也是以“坐辦公室”為榮的,但當時沒有白領的概念,后來外企來了,西裝領帶和白襯衣來了,“白領”的說法也就舶來了。然而,與十幾年前多指外企員工相比,如今的“白領”概念越來越模糊、范圍越來越大了——寶潔公司的文職員工當然算白領,IT公司員工應該也算,以此類推,工作性質相當(甚至工作更輕松、領子更白)的電力公司、中石油、中國煙草等部門的文職員工當然也應納入其中,而一些私人公司的“辦公室小姐”(office lady)好像也可以歸入白領群體……如此一來,這一群體的范疇已經無比龐雜,而其收入也跨度極大。很顯然,所謂“白領”,如今早已演變成一個純粹民間的泛指或者客氣話,認真不得。一本正經地發(fā)布所謂白領標準,更用收入來作為唯一考量,無異于將一段“二人轉”,非要神情肅穆地用美聲唱法來演繹,未免可笑。
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日益復雜化,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單靠“白領”、“藍領”已經不夠用了,不僅出現了“灰領”、“金領”、“粉領”,連“藍領”也要細分為“銳藍”、“普藍”和“深藍”。此番有關機構發(fā)布了“白領標準”,莫非不久的將來,還要發(fā)布“領系列”的標準?如此,豈非將來幾年的研究課題都有著落了!
不敢妄自揣度“白領標準”發(fā)布者的動機,但對當前一些研究機構的做法實在不敢茍同。前不久,有學者宣稱,自己研究發(fā)現“孫悟空祖籍山東”;又有教授認真研究和考證后提出新說:耶穌實有其人,是中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他死而“復活”后,回到了中國,葬于吉林省扶余縣!如果是以個人之力玩玩偏門、再以個人名義發(fā)布,即使荒謬不經或毫無價值,倒也罷了;但若以權威機構的名義發(fā)布類似的“研究成果”,則令人有啼笑皆非的感覺。
眼下,在轉型期的中國,關于收入分配和社會分層等課題,任務深重,亟待研究者以現實關懷之目光細細打量,提出真正有可操作性的建議,進而消弭各群體間的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共處。若為一個似是而非的話題設定所謂標準并“研究”一番,眼球是吸引來了,學術精神卻丟失了。學術研究不能表面化、時尚化、娛樂化,更不能為了“點擊率”而草率發(fā)話。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現象卻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