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郭培基回憶,文章播出后大約三四天,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就去了他家,送去一個糧本。雖然用這個糧本只能買到機米、黑面和高價油,但已經是雪中送炭了。
糧油問題最終能解決,除了媒體效應,背后還有東城區(qū)工商局在幫助疏通關系。靳云平回憶當時是一位叫老索的老干部負責跑東城區(qū)糧食局,跑了很多次,反復說明只試這一戶,“你們看著批一點米面油,不以此為政策,不以此為規(guī)矩”,糧食局最后才批了條子。
“我們當時確實想樹一個典型。內部研究了好久,還去了劉桂仙家家訪,覺得這個人行,是真想干。別人問一問沒消息就回去了,她很執(zhí)著。”靳云平說。
最后給悅賓飯館的營業(yè)執(zhí)照就是靳云平簽發(fā)的。那時候還沒正規(guī)的營業(yè)執(zhí)照,工商局自己印了份東西,靳云平簽了個字就算是“執(zhí)照”了。
得到許可之后,郭培基和劉桂仙做起了開業(yè)的準備。他們騰出一間房子當?shù)晏,一家七口擠在剩下的一間屋子里。
劉桂仙還去王府井燈市口的一家銀行貸了500元款。那時給個人貸款也是新鮮事,東城區(qū)工商局的老索給做的保人,利息只有三四厘。
另一件事是買冰箱。衛(wèi)生部門要求很嚴,沒有冰箱不讓開業(yè)。郭培基的小兒子拿了500塊錢去買,但那時一臺冰箱得要1000多元。后來商店的經理找了臺外表有點瑕疵的冰箱,大筆一揮,劃了個叉,當處理品400元就賣給了他們。
1980年9月30日,悅賓飯館正式開業(yè)。
那天郭培基本來只打算籠下火試爐灶的,把火籠好后他就上班去了。到了中午這火一直沒滅,劉桂仙覺得,那不如炒幾個菜試一下,讓街坊鄰居先嘗嘗。她用僅剩的36塊錢,買了4只鴨子,因為她最擅長做鴨子,能用鴨子做出七八種不同的菜。
沒想到消息又一次不脛而走,等郭培基下班推著自行車一進胡同,就覺得氣氛不對,自己家門口的人比前門大柵欄的還多,三三兩兩,聊天的,抱著孩子觀望的,推著自行車路過看熱鬧的。進屋一看,人更是多,滿屋子坐著發(fā)膚顏色各異的各國記者,其中來自美國和日本的三個記者沒吃上開張的第一頓飯不肯走。郭培基想搟面條給他們吃,結果家里的面不夠,最后只好向鄰居借了點,做了幾碗打鹵面,才對付了過去。
美國合眾社記者龍布樂在采訪郭培基時向他夸口說:“我在三天之內讓整個地球都知道你開飯館。”龍布樂后來在他的報道里這樣寫道:“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yè)正在狹窄的小胡同里恢復元氣。”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