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財經頻道

評論:正視CPI破“5”背后的民生焦慮

2010年12月13日 13: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11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1%,再次刷新年內紀錄,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漲6.3%之后,中國28個月以來CPI創(chuàng)下的最高漲幅。(12月12日《京華時報》)

  較高的CPI指數特別是食品、居住支出大幅上漲,恩格爾系數增加,引發(fā)了民眾的焦慮情緒。物價上漲太快,銀行存款變成負利息,造成財富縮水,貨幣購買力下降,生活質量下降一系列不利影響。民眾紛紛曬家庭賬本,感嘆吃得比以前差,這是高物價時代民眾生活的現實寫照。

  對于高收入者來說,物價上漲或許感覺不會太明顯。但是,對于收入微薄的工薪階層與農民來講,柴米油鹽漲價,就是天大的事情。物價上漲意味著他們的收入蛋糕被切去了一塊。

  除了民眾感受最深的食品大幅漲價以外,在擴大內需的大背景下,自來水漲價、天然氣漲價,成品油價格漲多降少,城市出租車價格調整等。漲價風潮此起彼伏,民眾對物價越來越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脆弱。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刺激民眾脆弱的消費神經。民眾對物價問題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焦慮。如何減輕物價上漲壓力與民眾的生活成本,值得思考。

  物價上漲是個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如何化解好物價上漲與經濟增長的矛盾,不僅需要百姓開源節(jié)流,精打細算,多勞動多掙錢;而且考驗著政府的執(zhí)政智慧。政府要在平抑居民消費價格、降低民眾通脹預期,保證民生產品價格穩(wěn)定方面下工夫。而且政府應該加大對公共事業(yè)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服務項目,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降低公共服務收費,逐步擴大免費服務范圍;完善對弱勢群體救助政策,把物價上漲給民眾帶來的壓力降到最低。

  近期,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調控物價。但是收回流動性需要時間,物價調控不宜硬著陸。CPI持續(xù)走高提醒調控政策執(zhí)行要給力。

  “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國富向民富轉型,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控制收入差距擴大,而通脹預期加大,民眾實際收入與生活水平下降,就是國富向民富轉型的一道民生考題。如何解決好衣食住行醫(yī)等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化解通脹壓力,幫助民眾提高生活質量,我們拭目以待。葉祝頤

參與互動(0)
【編輯:何敏】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